深夜,哈医大学生关健还在用电脑查看教材《急诊与灾难医学》,2020年8月24日是他来牡丹江市共和乡支教的第一天。回忆一年前,关健在前往共和乡支教的路上,公路两旁高耸的树林和连绵起伏的山岭,让一直生活在平原的他很是新奇。然而在和当地教师聊天过程中他得知,因为共和乡四周被山林环绕,蛇在这里很常见,村里也发生过被毒蛇咬伤险些丧命的案例。面对“危险重重”的支教路,关健的第一反应就是要给孩子们上一堂安全保健课。
关健(右五)
课堂上 坐“高铁”聊家乡
1996年,关健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爷爷奶奶都是老师,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关健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关健支教的学校在山里,到牡丹江市坐车都需要三个小时,这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机会很少。“我希望能通过我的教学,让孩子们开阔自己的眼界,保持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三年级的一堂《道德与法治》课,讲述的是家乡特产,关健设计成《坐上高铁聊家乡》,不但让孩子作为导游介绍自己家乡,还让他们了解了美丽的黑龙江。“我觉得最成功的就是课后,有的同学和我说,回家要把课上的见闻讲给家人听,假期想去这些地方旅游。”他说。
开展科普课 学生萌生医学梦
小勇(化名)是关健代课班级的学生,关健发现他最近状态同平时不一样,不爱说话,上课也不专心。关健向班主任询问情况,原来,小勇家经济条件一般,平时都靠父亲采山货维持生计,父亲前一阵被蜱虫咬伤导致森林脑炎而不幸去世。关健听说这件悲伤的事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蜱虫咬伤、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医学科普课程。一天,放学时间段,一个四年级孩子的家长特意找到关健,“孩子回家说长大了要做医生,也要考到哈尔滨。我就是想谢谢你,老师。”那一刻,关健感觉特别光荣,他收获了医学生与支教教师双重身份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
关健在上课
平时,作为一名志愿者,关健还参与到学校的基础建设中,浇冰场、翻地、筛沙子填平土操场等,让关健收获“铁蛋”肤色的同时,还感受到和城里不一样的生活。“这一年的支教生活让我对教育和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年的生活,也让我收获了数百个刻在心底的名字,能够参与到孩子们精彩的童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关健自豪地说道。
科学实验课 看“蓝色牙齿”
作为儿童口腔医学专业的准研究生,关健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互动中发现,学生的口腔健康状况欠佳,龋齿、乳牙早失、错颌畸形频发。为此,关健又设计了一堂爱牙知识课。
科学实验课
“我从网上买了口腔治疗器械盒、菌斑指示剂,打算领孩子们进行一场科学实验小课堂。”关健用棉签将菌斑指示剂涂在孩子们的牙齿上,会显示出从深红到深蓝不同的颜色,颜色越重表示牙齿越没有刷干净。“哎呀,我的牙都是蓝的!”实验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同时,直观的视觉冲击,也让孩子们意识到刷牙的重要性。
见习记者 刘维娜记者 李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