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正午的阳光很暖,记者登上方正县大罗密镇废弃砂场01治理区的高处,眼前的景象竟有些恍惚——这还是资料照片里岩壁裸露、深坑如巨口的“生态伤疤”吗?绿草如茵的山坡沟壑间,紫花苜蓿随风轻摇,樟子松树苗舒展枝叶;陡峭岩壁之上,爬山虎倔强地泼洒出大片绿幕;潭水深碧处“嘎嘎”声起,几只野鸭划破水面蹿入芦苇荡,涟漪荡漾出一幅鲜活山野画卷。
这里,正是黑龙江省坚持统筹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成功实践的一隅。2022年以来,全省累计修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12555公顷,修复面积居全国前列。
修复后的大罗密镇废弃砂场
双轮驱动:给“生态伤疤”披上新绿
方正县位于松花江中游南岸,森林覆盖率达61.7%。就在两年前,这片广袤的林海间还残存着几十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哈尔滨市下达给方正县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总数为59座,其中有责任主体的矿山16座,无修复主体矿山43座。矿山修复面临着双重难题:资金和技术,如何破解?方正县创新“债券融资+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模式,用行动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对有责任主体的废弃矿山,我们鼓励企业自行实施修复;而对于无修复主体的矿山,则由政府开展工程投资修复,2023年修复11座。2024年,方正县争取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资金9593万元,修复了32座废弃矿山,提前6年完成废弃矿山修复治理任务。”方正县自然资源局矿产资源保护监督股负责人王晨光介绍。
修复后的八林班屯废弃矿山
大罗密镇废弃砂场01治理区背后,是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硬核科技支撑。面对高纬度、高寒地区植被难以存活的天然困境,技术团队亮出“组合拳”。“我们首次在高纬度、高寒地区集中应用蜂格网,搭配植物垫与类基质喷播技术,同时结合主动防护网与植生孔工艺进行边坡治理。通过科学设计与创新施工,有效提升了边坡的稳定性,增强了植被的覆盖率和存活率。”站在大罗密镇八林班屯废弃矿山的峭壁下,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新仰首说。岩壁上垂挂的绿植,正是应用了植物垫+类壤土基质喷播技术,通过在岩壁铺设特制植物纤维垫,再喷射自主研发的类壤土基质,为岩壁“植皮”。
生态效益之外,安全账本同样厚重。随着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方正县3处省级地质灾害隐患点消除,山下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得到了保障。“以前下雨不敢睡觉,现在常能听见鸟叫了。”八林班屯护林员望着葱郁的山体感叹道。
矿坑变景区
文旅赋能:矿坑里长出新风景
站在鹿鼎山景区的高处,呼玛县城全景尽收眼底,山脚下“烟囱砬子”石柱傲立潭中,成为独特地标。这里曾是一处无主取料场,山石裸露,公路沿线景观尽毁。当地政府借力“鹿鼎山”的传说,将历史遗留的“包袱”转化为文旅“富矿”。经过八年精耕,场地平整、栈道蜿蜒、金侠文化园落成,昔日矿坑蜕变为主题景区。
当废弃矿坑遇见文化创意,呼玛县又给了游客一个惊喜——在兴安砖厂废墟上修建起呼玛尔自驾营地,让沿“醉美331国道”自驾的游客到此休憩。残破厂房与高耸烟囱经创意改造,成为24节气主题窑洞宾馆,退役飞机展示区与篝火营地更添野趣。“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同步,不仅重塑山林,更激活了第三产业,游客纷至沓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此汇集。”呼玛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张徐枫说。
废墟上建起自驾营地
将废弃矿坑打造成集生态修复、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翡翠湖矿坑公园,宝清县将矿坑涅槃的故事演绎到极致,实现了从污染死水到清澈活水、从废弃矿山到金山银山的蜕变。
面对废弃矿坑与污染死水,宝清县争取专项债2654.3万元,仅用43天就完成了矿山修复核心水系工程。他们敏锐捕捉到矿坑积水的独特潜力,投入二期资金2782万元,携手专业团队打造“翡翠湖矿坑公园”。公园内八大功能区各具特色,国际水准的森林卡丁车赛道轰鸣山间。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完善,专业运营团队加持,辅以新媒体强力推介,翡翠湖迅速跻身网红打卡地。
“我们探索‘生态修复+产品植入+数字改造’新模式,让‘生态伤疤’变成美丽的风景。”宝清县自然资源局局长于德水说。
翡翠湖矿坑公园
产业新生:黑土地捧出“金饭碗”
让废弃的土地重披绿装,昔日的“生态伤疤”变成了孕育希望的沃土。
在双鸭山市友谊县友谊农场第八管理区,龙煤双鸭山公司为修复新安煤矿煤炭开采生产造成损毁的耕地,组织哈工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人员、集成公司复垦项目部技术人员,开展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项目建设。通过排水沟清淤、塌陷地排水、黑土剥离,矸石回填、黑土回覆等措施进行耕地复垦,51万平方米塌陷地重归沃野。从2022年起,复垦后的耕地上种植大豆、玉米、紫苏等农作物,年实现经济效益达25万元。
佳木斯市东风区则另辟蹊径,探索市场化模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引入黑龙江省地矿投资集团在大堆峰废弃矿山打造“生态修复+冷链物流+农业”综合体。按照因地制宜原则,项目采取“矿山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以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联合经营、组合开发方式对项目区进行综合整治,形成生态修复、冷链物流、农业种植、产业用地预留“四大功能区”。
塌陷地复垦后种植的农作物
抚平历史遗留的“生态伤疤”,以绿色动能赋能乡村发展,让矿山的修复治理擘画出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我们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不与农民争利,让农民增产增收。”黑龙江省地矿投资集团项目负责人邢健道出初心。
山水重生:黑土地的绿色启示
在黑龙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关乎山水重生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黑龙江省统筹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修复,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脚步坚实有力。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坚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大力推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实施小兴安岭-三江平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65个子项目全部完成建设,15项绩效指标全部达到实施方案要求。通过工程试点项目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公顷,恢复林草地8000公顷、湿地9000公顷,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取得实效,污染土壤治理与黑土地保护成效显著,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大堆峰废弃矿山修复前后效果对比图
为强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建设矿山修复全流程实施监督平台,全省5543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全部纳入平台动态监管,实现“一矿一档”精细化管理。全省累计下达中央环保督察整改项目债券资金22亿元,累计引入社会资本3亿元参与矿山生态修复。成功申报双鸭山、鸡西、黑河3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获得中央奖补资金共9亿元,预计可修复矿山面积3873公顷。
当废弃矿坑响起卡丁车的轰鸣,当塌陷地上金色的稻浪飘香,龙江大地上正以“重生”的山水,书写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生态答卷。
记者:杨桂华;摄影:杨桂华;视频:杨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