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第一缕阳光越过层峦,精准地洒在英湖山的山巅。这座全国唯一以矿工名字命名的山,静静伫立,仿佛一位沉思的老人,守护着这片黑色的土地。
六十多年前,七台河矿区首位全国劳模马英湖那句“地球转一圈,我转一圈半”的呐喊声,刻进了七台河矿区的年轮。如今,呐喊声已融入风中,但那股精神早已化为这座山的风骨。
英湖山不高,却是七台河几代矿工家园情怀的图腾;这里的煤层不厚,却在煤城璀璨的灯火中,焐热了他们心中“家”的温度。
这,就是一座山与一座城血脉相连的故事,一个关于“家园”的故事。
七台河矿工广场《矿工》雕塑
战天斗地——“跪”出的家园,扛起的丰碑
“爷爷常跟我说,当年咱们矿工的膝盖,比钻头还硬!”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下称七煤)新建煤矿三采区党支部书记郑金昌的目光里,透着对祖辈的崇敬。从爷爷辈的“跪着采煤”,到父亲辈的艰苦奋斗,再到他这一代亲历的“指尖采煤”,郑家三代人的足迹,浓缩了七台河矿区从土法开采到智慧矿山的世纪跨越。
故事的开端,写满了倔强。1958年9月15日,当开发黑龙江省勃利煤田的第一镐落下时,“有条件上,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的誓言,便刻进了七煤的骨子里。
然而,现实却泼来一盆冷水。专家断言,这里的煤层太薄,储量有限,“只够建矿,不够建矿务局”。面对“不可能”的判决,第一代七煤矿工选择了不信邪。“人还能被煤憋死?”他们吼着号子,钻进狭窄的煤层,用血肉之躯,创造了世界采煤史上极为罕见的“跪式开采法”。
那是一幅怎样悲壮的画面!在仅半米多高的空间里,矿工们双膝跪地,用镐刨、用手挖,汗水混着煤尘,浸透衣背。下班升井,每个人的膝盖上都布满了血痕与厚茧。
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很干净
“跪着,是为了让矿山站起来!”正是凭借着这股“跪着采煤,站着做人”的硬气,他们跪碎了专家的“断言”,在极限挑战中铸就了全国首个薄煤层千万吨级煤炭生产基地,树起了全煤系统薄煤层质量标准化的行业标杆。
如今,那段悲壮的“人海战术”已成历史,但用膝盖淬炼出的坚韧精神,依然是七煤攻坚克难最锋利的武器。
在郑金昌工作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轻点平板电脑上的按钮,远处的采煤机便精准地割下煤炭。无人值守的水泵房、皮带机旁,闪烁的指示灯彰显着科技的魅力。“工具变了,但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没变。”郑金昌说,“爷爷他们用膝盖为我们跪出了一片家园,我们这代人要用智慧和科技,让这个家更稳固更安全。”
风雨同舟——守望的家园,无悔的抉择
“真没想到,这么多年了,矿上还记得我们。”2018年,当年的温州知青、老矿工曹家宝回到他曾挥洒青春的七煤,接过那枚沉甸甸的建企60周年纪念奖章时,眼角泛起了泪花。上世纪70年代,正是七台河这个“家”,让漂泊异乡的他和同伴们穿上矿靴,踩热了这片冰封的黑土地。
生产中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
家,总是在最艰难的时候,敞开最温暖的怀抱。七台河矿区用它的包容,涵养了一批又一批建设者。这里曾让闯关东的矿工端稳了果腹的饭碗,也曾为首批自主择业、一度茫然失措的大学生提供了温暖的宿舍。
家的凝聚力,更在危难时刻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上世纪90年代末,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家贫出孝子”,在人人唱衰的时刻,2016名矿工没有选择离开,而是毅然选择“分兵突围”,扛起锄头挺进北大荒。“矿上养了我们半辈子,现在家里有难了,我们得为她扛一把!”他们战天斗地,在兴凯湖畔、松阿察河边硬生生将荒无人烟的草甸子开垦成4万亩良田,为企业稳产减负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5年,转岗分流的浪潮袭来,这又是一次痛苦的抉择。“要么干好,要么走好!干,就轰轰烈烈;走,也得风风光光!”5500名“矿山铁军”挥泪告别,离岗创业,把有限的岗位留给了更需要的矿工兄弟。这背后,是怎样的深情厚谊,是何等的家园情怀!
这份情谊和情怀,不仅是集体“一起干”的豪迈,更是个体“一起暖”的温馨。
1996年冬天,栾兆和把因矿工父亲离世成为孤儿的女孩领回家,视如己出。
利用废旧矿区发展光伏发电
而在李信国教育基金展馆里,一段跨越山海的感恩佳话被永久珍藏。2008年,宁波企业家王国军为报答当年桃山煤矿矿工李信国的恩情,在七台河设立基金,累计捐资400余万元,让守望相助的精神薪火相传。
从温州知青曹家宝眼中的热泪,到2016名矿工挺进北大荒的坚定脚步;从5500名“矿山铁军”离岗创业的无私转身,到栾兆和被邻里守护的温暖,再到王国军跨越山海设立基金的感恩传承——七台河矿区这个“家”,早已不是简单的地域符号,而是用包容筑牢根基、用坚守抵御风雨、用温情传递力量的精神港湾。这里的每一次抉择,都闪耀着“以家为念”的光芒;每一份守望,都延续着“同舟共济”的血脉。这份在艰难中凝聚、在平凡中闪光的家园情怀,不仅是七台河矿区的宝贵财富,更像一粒种子,在岁月流转中生根发芽,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真情守望家园,以无悔抉择担当,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筑不起的梦。而这份风雨同舟的精神,也终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成为照亮前路、温暖人心的永恒力量。
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井下操控室
凝心聚力——筑梦的家园,奋进的交响
“我的梦想?多挣点安全钱,回家给儿子娶媳妇。”
“就盼着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比啥都强。”
“希望爸爸每天都能平安回家。”
在矿区的“梦想墙”上,这些质朴的愿望汇聚成企业在扭亏脱困攻坚战中最磅礴的力量。龙湖煤矿的汪春明师傅乐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班组拿了‘铁军奖’,一个月多500元;我是党员,还有‘先锋奖’500元。这1000元钱够家里一个月的菜钱了,干活能没劲吗?”
朴素的梦想驱动着非凡的创造。在新铁煤矿,过去靠急倾斜煤层炮采工艺,一个班累死累活,单产不过三五千吨。如今,智能化综采设备让月产轻松突破两万吨,效率翻了四番!“早先三班倒人海战术,井下跟打仗似的。”采煤工苏殿财笑着说,“现在可不一样了,我在集控室按几个电钮,就能推溜移架,一个圆班割五刀煤,安全又省力!”
当“跪着采煤”彻底成为历史,当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冲在采掘一线,当智能化开采撑起产量的“半壁江山”,七煤人用行动宣告: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家园,就是从不松开的手,是血脉相连一起走,是众志成城一起干。
党员安全员检查施工质量
如今,老矿区勘探挖潜、技改井扩储提能,构筑起家园最坚实的“骨骼”;2.4万名职工、10万名家属,几代人接续奋斗,是家园最滚烫的“血脉”;鲜明的党旗、坚强的堡垒、冲锋的党员,是家园最中坚的力量。
晨曦再次照亮英湖山。那喷薄而出的光芒,恰似一粒永不熄灭的火种,在心底点燃了对家园的热望。
通讯员:赵壮志;记者:崔立东;摄影:孙国祥 袁晓松 崔立东;视频:姜乃鹏 郑洲 崔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