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市松北区航务街4号,一幢折衷主义风格的二层小楼静静伫立在松花江畔,宛如一位沧桑老者,默默守望着江水东流。时光流转,岁月飞逝,历经近百年风雨洗礼,建筑立面的砖红色已然褪成斑驳的赭色,雨水冲刷出的痕迹记录着时光走过的足迹。铁艺围栏上攀援而上的藤蔓在风中轻舞,试图缠绕住流逝的岁月。墙上的文物信息牌显示,这里是东北商船学校旧址。
沿着墙根行走,手指触及的砖面粗糙而沁凉,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墙角堆叠的落叶在脚下发出细碎的声响,仿佛在低语那些历史往事。
东北商船学校文物信息牌
缓缓走进小楼,凝望承载着历史温度的扶手,仿佛看到当年青年学子扶着它上下奔忙的身影。从窗口望出去,松花江在远处静静流淌,江面反射着阳光,如同撒了银箔的绸缎。码头上停着几艘船只,不远处一座灯塔巍然耸立,汽笛声透过江风传来,一时有些恍惚,好似近百年前的鸣响再现耳畔。让人忍不住想问,当年在这里学习天文航法的青年,是否也曾这样凭窗远眺,计算着星辰与航线的夹角?是否也曾望着滔滔江水,憧憬着远航的梦想?
1927年8月,一声军号划破哈尔滨的天空,东北商船学校正式诞生。虽冠以“商船”之名,实则是彻头彻尾的军事摇篮。学生一入校便录入海军军籍,着制服、学航法、修轮机,每日8小时课业,修习天文、海图、俄文。校规严明,假日方准离校,衣冠不整者不得外出——那是中国高等航海教育轮机专业的起点,也是东北海军人才的摇篮。
清晨的军号声仿佛还在耳畔回荡,操场上整齐的脚步声依稀可闻。那些年轻的面孔,怀着报国之志,在这里接受严格的训练。
这里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学堂,更是锻造品格、磨炼意志的熔炉。1930年,经中共党组织批准,冯仲云以数学教授身份踏入这座小楼。讲台上,他执粉笔书写算式;讲台下,他传播革命火种。在他的努力下,中共东北商船学校和船工党支部建立起来,20余名青年,先后入党宣誓。
东北商船学校外景
东北商船学校虽成立的时间尚短,招收的学生也只有寥寥百余人,但走出的抗日勇士却很多。学校的创办人是民国时期海军一级上将、抗战将领沈鸿烈,校长是秋瑾的亲密战友、近代民主革命家王时泽;学员中有在“自供书”上痛斥侵略者、英勇殉国的傅天飞,有一手执笔、一手持枪的革命作家舒群,有与赵尚志一起炸毁日寇军列的范廷桂,还有一生向党、初心不变的樊继才……他们从这座江畔小楼走出,成为时代洪流中挺身而出的勇士。
战争年代的烽火中,小楼曾一度沉默,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却在别处延续。它见证过松花江航运的黄金时代,也亲历了烽火连绵的峥嵘岁月。尽管身份屡变、檐瓦渐旧,但其精神血脉从未断绝——停办后部分师生转赴葫芦岛,后又更名迁校,最终汇入大连海事大学,成为中国航海教育的一条源流。
黄昏降临,最后一缕夕阳为建筑镶上金边。墙体的凹凸处阴影渐浓,像岁月的皱纹愈显深刻。如今的东北商船学校旧址如同一个倔强的留声机,虽然唱针已旧,唱片已损,却依然试图播放那段交织着海军摇篮与革命火种的岁月。它的每一块砖石都是历史的书页,每一道痕迹都是时间的注脚。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松花江面上,波光粼粼。江风拂过,带来丝丝凉意,也带来了远方的气息。偶尔有游人驻足,阅读墙上的介绍牌,然后举起相机,记录下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
东北商船学校宣传板
松花江的潮水涨了又退,江轮来了又去,唯有这座小楼始终伫立,守护着一段不会被遗忘的往事。历史从未真正离去,它只是沉淀在砖瓦之间,等待有心人的聆听。当月光洒在屋顶上,那些远去的身影仿佛又鲜活起来——抱着一摞教材匆匆走过的教授,在宿舍里悄悄传阅进步书籍的青年,望着江面绘制航海图的学子……
如今,东北商船学校虽已成为历史,但它所代表的航海精神和革命理想却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这座江畔红楼,就像一位忠诚的守望者,继续守护着那段辉煌而壮烈的历史,等待着每一个愿意聆听故事的人前来,感受那段激荡岁月的气息,汲取前行的力量。
记者:韩丽平;摄影:韩丽平;视频:韩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