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国际国内
    中阿人士:“一带一路”促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第九届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14日以视频连线方式在北京举行。外交部供图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记者杨媛媛、曹轶)第九届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14日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聚焦中阿文明交流成果和前景。中阿官员学者认为,双方文明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进,中阿文明交流与对话成果丰硕,未来可期。

    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在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增进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的现实需要。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双方持续推进人文领域合作,增进中阿民心相通,成绩斐然。

    他介绍,中阿地方政府已建立40余对友城关系;中阿新闻交流中心、中阿电子图书馆门户网站正式落地;阿拉伯语教学在中国不断发展,目前已有5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汉语热”在阿拉伯国家持续升温,沙特、阿联酋、埃及宣布将中文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翟隽说,尽管疫情阻碍了各国人员往来,但中阿人民间的交流合作并未停滞。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双方通过视频形式成功举办了新闻合作论坛、企业家大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等活动,并正积极筹办广电合作论坛、改革发展论坛、友好大会、妇女论坛等活动。

    埃及外交部部长助理兼常驻阿拉伯国家联盟代表阿布海尔等阿方参会官员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弘扬了阿中文明的价值,促进阿中命运共同体建设,并服务于全世界共同利益,造福各国人民。

    2018年10月23日,在埃及伊斯梅利亚,埃及学生在中国文化周上为脸谱上色。 新华社记者 邬惠我 摄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丁俊在研讨会上说,“一带一路”倡议受到阿拉伯国家广泛欢迎和积极回应,阿拉伯世界了解和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与中国发展经验、成就的兴趣和热情日益增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为中阿文明对话交流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增添了强大的现实动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教授戴晓琦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阿之间的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双方在教师与学者互访、留学生互派与旅游交往等领域取得迅速发展,典籍互译持续推进,文化互信显著增强。

    2020年9月1日,在阿联酋迪拜,迪拜危机和灾害管理最高委员会主席曼苏尔·阿勒马克图姆(右一)作为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穆罕默德的代表为迪拜中国学校揭幕授牌。新华社发

    戴晓琦说,文明没有高下优劣。文明交往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其他文明。早期西方殖民者乃至当前个别国家奉行高高在上的文明文化优越论,用武力解决“文化差异”,使中东部分国家陷入衰退,民生凋敝。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内在的发展逻辑,只有尊重当地人民及其发展逻辑,外力才能发挥正能量,才有助于他们的稳定和繁荣,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column.name} - 黑龙江新闻网
    重点推荐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