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科技健康
    聚会上手足无措、如坐针毡;路上看到熟人立马低头避开视线;因怕与人沟通辞掉工作……
    社交恐惧症“盯”上年轻人

    医生在查房。 图片由范勤毅提供

    生活报讯 (记者周琳) 多人聚会上手足无措、如坐针毡;走在路上看到熟人立马低头避开视线;推开领导办公室的门会提前给自己安排很多场“内心戏”……很多人把这些行为称之为“社恐”,而被称为“社恐”的表现,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年轻人群体。

    【现状】 “社恐”就诊人数逐年增多 青年人占三分之一

    “社恐”到底是啥?“所谓‘社恐’就是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症,害怕社交是其典型症状。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多发病于青春期。”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七疗科副主任范勤毅向生活报记者介绍。

    现在的年轻人在网上常说的“社恐”与医学上所指的病理性社交恐惧症实际上并不相同。网络上的诙谐说法可能只是单纯地想逃避某些社交场景,而真正在医学上被诊断为“社交恐惧障碍”的患者,指的是患上焦虑症的人。

    近几年,社交恐惧症患者来就诊的人数逐渐增多。“就诊人数的增多并不意味着患病的人数上升,也不代表以前患病人数少,只能说明大家对这类疾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出现症状后会及时来就医。”范勤毅对生活报记者说。社交恐惧症属于焦虑症的一种,患病率占焦虑症的10%-20%。其中常见于青年人及女性,青年人约占总就诊人数的三分之一。截至目前,该科室尚未接诊过老年人因为“社恐”就诊的病例。

    【调查】 越来越多年轻人认为自己“对人过敏”

    记者在某手机APP上搜索话题板块,“你的社恐到了什么地步”的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该条话题下边有2000多条回复。很多网友在“陌生”的网络上倾诉自己的“内心戏”。而在其他APP上,“社恐”等话题的阅读量均引起广泛讨论和关注,其中包括分享“社恐”日常、如何自测“社恐”、轻度“社恐”怎样自愈等话题。

    “社恐”话题不仅在网上引起了热议,身边的人也经常会提到。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市民认为自己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人数较多的场合会感到“社恐”,而在熟悉的、能掌控的场合如家庭、宿舍等,“社恐”的反应通常不会有所表现。“出去购物时,如果导购一直跟着我,我就会想快速逃离这家店,这种感觉会让我很不自在。”哈尔滨市民小洋对记者说。

    同样感觉自己存在“社恐”问题的还有大四学生王涛。他直言不讳地说:“每次出门坐地铁,我都会想选个角落坐。如果刚好有空座,但是空座两边都有人,那我宁愿去门边站着,也不想和他人坐在一起,那样我会感觉浑身不舒服。”

    “最可怕的是遇到熟人。有时候在小区看到了,为了能不打招呼,我宁愿绕很远的路。现在日常出门戴耳机是标配,我感觉可以缓解尴尬,不用和熟人说话。”白领小丹也吐露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资深社恐”: 购物时与店员对话超过1分钟 再也不会迈进这家店

    在某话题板块,一位自称资深社恐患者的用户讲述了自己的“社恐”故事。去一个便利店结账时,如果店员和他说话超过1分钟,那么下次他就不会再来这家店。“因为我觉得她已经‘认识’我了,如果我下次再进这家店就会想,天啊,她都认识我了,再见面好尴尬啊。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多便利店被我莫名其妙地‘拉黑’了,哪怕它离我家很近很方便。”这也是他喜欢去大超市买东西的原因。他总结,他和陌生人的关系最好就是一次性的关系,再没有下次见面的可能。

    这名网友的经历引起了热议,很多网友留言表示,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比如从来没有更新过朋友圈,因为不想关心别人的生活,也不想被别人关心。还有一名学生跟帖表示,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曾经常去一个窗口打菜,有个打菜的阿姨认识了他之后,便关切地说“多吃点”,自此之后,他再也不敢去那个窗口,会担心和她说话。

    25岁女子: 害怕取快递、收外卖 因怕与人沟通辞职

    25岁女子小叶最近走进了哈市第一专科医院七疗科,副主任范勤毅打量了一下小叶,看到医生注视着自己,小叶的目光立刻看向脚前的地面,双手不时地摩挲着衣角。看到小叶的表现,范勤毅立刻明白,这可能是一名焦虑症患者。“面临社交的情景,不敢与人对视、手足无措,出现十分焦虑的反应,这是社交恐惧症的典型症状。”在范勤毅的引导下,小叶逐渐吐露了心声。

    “我觉得我的‘社恐’从上初中就开始了。”小叶说,上初中时有一次在课堂上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后,她便很担心上课会被老师提问。进入青春期的小叶越发觉得自己变得“孤僻”起来,不喜欢和他人在一起,不喜欢社交,就连取快递、收外卖的过程,她也觉得很煎熬。

    大学毕业后,小叶找了份工作,可是由于怕与他人交流,她有些害怕上班,这也导致同事们都认为她不好相处。最后,小叶辞掉了工作。逐渐意识到症状加重,小叶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就诊。范勤毅根据小叶的情况进行了系统脱敏行为治疗。“通俗的说,就是根据小叶的情况为她制定了两个月的行为治疗。”范勤毅简单介绍了治疗的情况,就是根据小叶担心面临的情景模拟出类似的场景,通过引导、沟通等方式给予治疗。

    “社恐”是哪些因素导致的 如何判断是否“该吃药了”

    “社交恐惧症的病因有很多,比如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等,又比如青少年时期在性格养成之前的一些因素都有可能是导致‘社恐’的病因,社交技巧学习不足、经验不够、缺乏社交自信等是‘社恐’存在的原因。”范勤毅介绍,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长此以往会越来越封闭自己,并造成脑部等功能的慢慢退化。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社恐”?在网上,很多网友将“社恐”按程度等级分为轻度、中度、资深,这样的分级虽然带有一定的诙谐性,但也不是毫无根据。范勤毅告诉生活报记者,他们通常从紧张的合理性、发生的频率、恐惧的程度以及有没有影响到社会功能来判定病情。

    “一般来说,普通人对社交活动存在一定的紧张和焦虑心理是正常的,大部分人在紧张和焦虑的时候会表现出心跳加速、口干等轻微的神经症状。而如果在社交活动中长期反复出现手心冒汗、紧张到晕倒等较为严重的神经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则需要进行治疗。”范勤毅介绍。

    专家支招怎样直面“社恐”

    目前,对于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比较公认的有效治疗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者结合,效果更佳。心理治疗有暴露疗法、行为功能分析、认知疗法、社交技能训练;药物治疗则有抗焦虑药、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

    当然,年轻人日常中经常多给自己一些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过度关注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也不要盲目给自己负面的评价。

    范勤毅提醒市民:“发现问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克服和修正问题,并总结经验。一旦发现自己确实存在社交恐惧症的临床症状,建议及时寻求正规医疗机构的专科医生进行专业的判断、治疗。”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column.name} - 黑龙江新闻网
    重点推荐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