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学院教授刘凇佐。
哈尔滨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胡军(中)在为学生解答问题。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杨帆(右)在指导学生。本文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徐小添 本报记者 赵一诺 周姿杉
风浪撕扯着船舷,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学院教授刘凇佐的目光始终盯在翻涌的海面上。当那颗红色浮球跃出波涛的瞬间,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教授与学生们紧紧相拥——自主研发的深海潜标系统在狂暴的海洋中完成了完美回收……这是中国青年科研工作者写给深蓝的又一封战书。
神舟飞天、蛟龙入海……一项项大国工程都与龙江高校提供的关键核心技术密不可分。近年来,我省高校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一批批青年科研队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开展集智攻关。他们中,有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深海探秘者,更有守护黑土粮仓的耕地卫士。从国之重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到乡村振兴的田间实践,这群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科教先锋,用实验室的彻夜灯火照亮龙江大地,以青春之我铸就科技报国的时代丰碑。
刘凇佐 用中国“钥匙” 打开万米海底之“锁”
2021年11月,国产万米深海着陆器坐底马里亚纳海沟,配备的声学释放器正是刘凇佐团队研制的。这枚能在万米深渊精准“开锁”的中国“钥匙”,实现了航次中全部下潜成功回收。“我们要打造中国自己的‘钥匙’”,秉承这样的信念,刘凇佐与导师乔钢教授带领团队突破11000米工作深度、10吨负载极限,研制出集通信、释放、测距功能于一体的全海深设备。
科研攻坚容不得半分侥幸。某次试验中,水下的释放器通信突然中断,刘凇佐连续24小时排查代码,最终发现是因电路逻辑无法满足极端环境要求。这样的挑战已成常态:他们冒着恶劣海况出海,在海上漂泊数月获取数据,研制出覆盖200米至11000米的系列化声学释放器。“每个环节都要万无一失”,团队在无数挫折中站起来、扛下去,用千锤百炼确保设备可靠管用。
“科创项目要解决真问题”,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刘凇佐将前沿科研融入教学。他要求学生的“挑战杯”选题必须立足国家需求,从技术指导到计划书撰写他全程把关。博士生潘辰宇清晰记得:“导师数以月计地漂在海上。”学生王蕴聪感慨:“老师比我们还拼。”这种言传身教结出硕果:团队培养出“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52份“一生一案”培养方案全部进入项目研究。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刘凇佐设计的“3+1+X”本博贯通模式正在实施。他举办中巴海洋信息技术研讨会,指导多名硕博留学生,通过常态化的国际合作传播中国海洋形象。“个人事业要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这位坚守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将殷殷嘱托转化为《智慧海洋实践与创新》项目,整合校内外资源让学生在重大战略需求中锻造本领。
当工信部青年座谈会响起“潜心立德树人、勇攀科学高峰”的誓言,刘凇佐团队已携新一代设备启航。从马里亚纳海沟到国际科研舞台,他们用青春证明:龙江青年不仅能打开万米海底之“锁”,更在解锁海洋强国的未来密码中持续耕耘。
胡军 坚守“冷板凳” 筑牢科创热土
深夜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新教学主楼,自动化学院院长胡军的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这位连续五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的青年学者,带领团队深耕复杂动态系统建模、时变系统最优滤波等基础研究领域,近日再度以卓越的学术影响力荣登2024年度榜单。
作为黑龙江省数学领域优秀青年学者,胡军始终践行“唯实惟新,至诚致远”的治学理念。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际科研项目2项,创新时变非线性随机系统分析手段,在故障估计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相关成果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团队近五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推动建成全省数学学科第二个省重点实验室。
在教学一线,胡军开创合作讨论式教学模式,主讲的《网络化系统控制理论》打破专业壁垒,吸引跨年级学生踊跃参与。他利用休息时间为70余名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学生义务补课,自费10余万元资助博士生赴海外深造,指导研究生发表SCI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项,一次就业升学率连续保持95%以上。他的团队成员中,3人获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荣誉称号,彰显出科研育人的显著成效。
“科研与育人如同双螺旋,必须协同发展。”胡军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出版的两部学术著作成为重要教学参考。在他带领下,学科团队成功获批2项国际科研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用扎实的学术成果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实验室角落的行军床,记录着这位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五加二、白加黑”的奋斗足迹。从教12年来,胡军每天坚持14小时工作强度,带领团队在时变系统分析与设计领域持续深耕。面对成绩,他始终认为:“只有坚守基础研究‘冷板凳’,才能筑牢科技创新的热土。”如今,他正指导团队向着更高目标迈进,为龙江科教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杨帆 为保护黑土地注入科技力量
在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实验室里,教授杨帆正在与团队分析黑土样本数据。这位38岁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十年如一日将论文写在广袤黑土地上,把科研成果化作守护“耕地大熊猫”的坚实屏障。
2016年,刚满30岁的杨帆凭借在黑土地保护领域的早期探索,获得东北农业大学“农学者人才政策”青年才俊称号。但杨帆心中还有个梦想,那就是与国际顶尖科研院所——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合作,建立首个联合实验室,致力于在农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和黑土地保护等领域取得前沿性科研成果。
2018年,在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深造的杨帆在国际顶级期刊连发两篇重磅论文,这一消息在学界产生了不小影响,面对所长抛出的橄榄枝,她的回答却异常坚定:“我的根在中国,那里有等着我的黑土地。”她把实验室数据与家乡土壤样本小心收进行李箱,踏上了回国的路。
归国后,杨帆将国际前沿交叉学科理念注入黑土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她带领团队突破学科壁垒,将土壤学、化学、材料学深度融合,在龙江大地上展开一场又一场“黑土保卫战”。
科技创新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更需“把冷板凳坐热”的魄力。杨帆首创的水热腐殖化技术,将生物质转化为腐殖质的反应时间从自然界的数百年压缩至24小时,碳回收率实现100%,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列为全球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当这项“实验室魔法”走进北大荒的万亩良田,新型土壤改良剂让耕地有机质3年提升0.5%,相当于自然状态下150年的积累量。在建三江垦区的示范区,稻浪翻滚的画卷中跃动着科技的力量——3%的增产幅度虽不起眼,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百分点”。
如今的杨帆,依然保持着带学生下田的习惯。在科技小院里、在乡村农田,她手把手教青年学子测土配方。阳光下,改良土壤泛着油亮的光泽,这片承载着中国饭碗希望的黑土地,正因科学守护而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