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三个突破年”系列报道之三
    看北安“原字号”实现链式裂变

    □本报记者 崔立东 邵晶岩

    一颗大豆、一粒玉米、一只大鹅,不再是简单的初级产品,它们在北安沿着产业链向上攀升,向下延伸,变身为油脂、蛋白、生物材料、高档食品、羽绒制品……传统的物产,如今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焕发出非凡的能量。

    曾以“原字号”傲立的这片土地,如今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链式裂变”。

    向“链”图强:黑土地里长出“米豆乳肉糖”

    北安市深度融入全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用“链式思维”对本地资源进行重塑和升级。

    最典型的莫过于大豆全产业链的健全与发展。北安市围绕“制种、油脂、调味品、大健康食品和功能性大豆”等领域全面发力,引入融通、九三、好记匠心等一批行业龙头,新建项目投产后,全市大豆加工能力将从80万吨跃升至120万吨,全部建成后产值预计超过40亿元。

    延伸玉米产业链也势头强劲,依托象屿生化,深挖玉米潜力,建设生物饲料、蛋白提取等项目,并加快推进10万吨氨基酸生产项目落地。当地政府计划今年玉米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大鹅,这个充满地域特色的产业,在北安市也被做成了产业链。稳定300万只大鹅的养殖基础后,北安市建起屠宰加工、鹅绒精选、羽毛球及鹅肉食品加工等项目,形成了涵盖养殖、羽绒制品、服装、食品的“四线九厂”全产业链,预计今年新增产值超过5亿元。

    而最令人眼前一亮、极具潜力的,莫过于正在建设的农糖牧肥循环经济产业链。北安市引来了飞鹤集团、祥牛牧业这样的行业巨头,推进20万亩甜菜和1亿穗鲜食玉米种植、20万吨精炼糖加工、5万头高端肉牛养殖屠宰销售等一系列项目,产业链全部建成后产值将突破70亿元。

    通过这些链式升级,北安市正逐步从传统的“原字号”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转型,构建起支撑未来发展的坚实产业脊梁。

    “以‘资源换产业、渠道换投资、市场换项目’,北安市重点培育米、豆、乳、肉、糖五大超十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推进22个产业链的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市长孟凡晶表示,今年,围绕如何将传统的禀赋转化为现代产业优势,北安市计划开工10个超五亿元以上大项目,其中更有1个百亿元以上项目压舱。

    引擎轰鸣:企业培育与新兴产业的“动力之源”

    在北安市金慧玲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产品展厅,总经理王文全滔滔不绝地介绍着产品:“我们每一台播种机都是根据用户耕地特点和特别需求量身定做的,产品质量、性能不输进口大牌播种机,价格却便宜太多。”

    据了解,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农机装备制造企业,正在朝着智慧农机配套扩产,其产能以年均35%的速度快速增长。

    而北安市庆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虽不起眼,却是深藏在这个“小地方”的高新技术企业,其生产的机车应答器、机车信号传感器(DTM天线)、机车过分项车感器市场占有率超过80%。企业一款电流传感器打破了国外对中国铁路信号的技术垄断。

    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当地政府通过各类行动计划,推动产业升级换代。

    以“春笋行动”为引领,北安市布局了新材料、新装备等前沿领域,开发了康拜秸秆板材、彼岸玉米生物降解制品等项目。

    说到北安在新兴领域的胆魄和视野,打造“全省低空经济先行区”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北安市不仅成立了无人机寒地试验中心,更引入大疆、小鹤、天域等无人机领域的知名企业,建设“低空智谷”,一批无人机企业将于今年七月落地。

    “鲲鹏计划”则瞄准了更高精尖的领域。在北安市高端肉牛养殖基地的基础上,他们与西北农林大学、片仔癀这样的顶尖科研机构和知名药企合作,启动人工牛黄培育项目。这是一种将农业与生物医药深度融合的探索,是迈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的有力尝试。

    新能源产业同样呈现爆发式增长。当地规划建设3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争取华电储能项目在全省率先开工,明阳高压联储项目落地,并同步引入配套风电装备制造项目,仅新能源及配套产业今年计划完成投资就达25亿元以上,这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绿色动能。

    环境赋能:保姆式服务打造“北安温度”

    “再好的项目、再强的企业,也离不开优质的服务环境。”孟凡晶说,北安市委市政府将优化营商环境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打造让投资者放心、让企业安心、让群众满意的“北安温度”。在招商引资上,当地政府“求远”但不“舍近”,他们将身边的飞鹤、融通、北大荒、中储粮、国能、森工等央国企和重要的民营企业视为最大的“招商”对象,并以空前的力度落实“一包八保”责任制,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运营提供“全生命周期”包保。

    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面对面解决问题、心贴心服务保障的承诺,力求打造全国一流的诚信环境和全省县市最优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服务环境,给企业和人才提供全过程、保姆式的服务。

    而在这诸多服务创新中,“垦地合作‘北安模式’”无疑是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创举,它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大问题,也为企业和人才落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依托托管服务,北安市大力转化有机种植基地,目标面积100万亩,并积极发展定制农业,确保粮食总产突破26亿斤。

    正是基于这样的营商环境和特色服务保障,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在北安市得以快速推进。

    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融通大豆种子研发中心、中储粮仓储扩容、智慧农业监管平台、向北开放物流枢纽等12个大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建设,年内完成投资预计超过45亿元。

    一组组闪光的数据、一个个拔地而起的项目、一项项创新突破的产业,共同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县域发展新画卷。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