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冰城声音
    记者采访哈市新冠定点救治医院
    听“大白”讲述28天封闭生活

    肖芙蓉在查房

    黄永芬在查房

    生活报讯 (记者王秋实 周琳 和很多医院不同,哈尔滨市第六医院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国家指定收治各种传染病的专科医院(结核病除外),自2020年疫情发生后,这里便成为哈尔滨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从此停止对外接诊,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2021年11月末,一病区的负责人肖芙蓉带队再一次进入隔离治疗区,接着又承担了哈市本轮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主体收治任务。12月12日,肖芙蓉脱下防护服和白大褂,意味着她结束了18天的救治工作,由于疫情救治处在防控关键期,本应是14天的隔离救治,肖芙蓉带组超期4天完成工作。接下来,她即将进入隔离宾馆开始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与此同时,六病区的负责人黄永芬带队从她手中接过这个无形的接力棒。如果一切正常的话,14天后,她也将完成隔离区的工作,再将病区交给下一位接班的人。

    往复循环,她们一直在最前线坚守,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压力,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每一天都在与病毒、与情绪交锋。近日,生活报记者采访了这群在抗疫最前沿工作的医护人员。

    接下“沉重”的交接单 封闭生活又开始了

    12日7时,冬日的阳光洒进病房,站在办公室窗前,穿上白大褂的一瞬间,一病区主任肖芙蓉的余光忽然被窗外的景物吸引。是啊,好久没有这样仔细看过窗外的景色了,冬日的天空格外蓝,雪后冰城的空气很清新。要是没有疫情,也许可以摘掉口罩,在户外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也许能陪家人看看雪景吧,也许……“肖主任,这边准备好了,可以查房了。”同事的一声呼喊将她拉回到现实,来不及多想。她迅速穿上防护服、鞋套,带上手套等装备,和同事们一起进入了治疗区。

    治疗区是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所在的病房区。在这里的每一步必须要格外慎重,以防止增加暴露的风险。进入治疗区查房后,发现所有的患者情况已趋于好转,肖芙蓉暗自松了口气,在交接单上如实地记录下病人的情况。现有确诊患者……记录下这些数字时,她再次失神,今天是她本轮轮值的最后一天,等到下次轮值时,也许好多患者已经出院了。黄永芬主任和肖芙蓉交接后,带领9名医生和21名护理人员开始了新一轮的隔离区生活。

    两位“封闭医生”的 别样生活

    12月16日清晨,躺在隔离宾馆床上的肖芙蓉被闹钟叫醒,她睁开眼睛看了看手机,这是隔离的第4天,还有10天就能回家了,她下意识地笑了。“叮铃”,门铃响起,肖芙蓉打开房门,医护人员来采集核酸了。“感觉身体怎么样,没什么不适吧。”“嗯,没啥感觉。”“体温正常,肖主任,还得一周多才能回家吧。”工作人员一边在记录单上记录着体温,一边和肖芙蓉唠起家常。关上房门后,肖芙蓉给80多岁的父母打了电话,问问昨天还眩晕的母亲好些没有?父亲的药按时吃了吗?同时在家人群里报了声平安,然后回复一些患者的信息……“啥?肖主任,我都出院了,您咋还在隔离。”很多已经出院的患者不解地问,肖芙蓉只能苦笑着回应,没办法,在定点医院直面确诊病例多日后,隔离的封闭生活是常态,这样的防控措施才更严谨。

    与此同时,接替肖芙蓉的黄永芬也在病房区封闭着,但她的封闭生活明显更忙碌。早上7时许,被采集完核酸后,她即将开始查房工作。一夜过去,她要逐一了解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变化。戴好口罩、帽子、护目镜,穿上防护服,每一个环节都严丝合缝,一层又一层,全副武装后,再次检查各处有无破损。约20分钟后,即使防护服里穿着的衣服并不厚重,没过一会儿,大家也会感觉有些闷热。医护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有些笨重地跨过清洁区、缓冲区,来到治疗区。

    带着橘子查房 检验患者嗅觉

    “和普通肺炎不同的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多数会有味觉、嗅觉减退的症状。”所以,带个橘子查房在这里一点儿都不稀奇。黄永芬经常会拿着橘子到患者面前,让他们闻一下,距离他们50厘米、30厘米……观察患者是否能闻到气味,以此作为推断病人恢复情况的条件之一。当然,这只是治疗环节中的简单一环,更重要的是专家组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专人专方的辨证施治。

    “感觉怎么样,嗓子疼不疼,张开嘴我看看肿没肿……”查房时,黄永芬对患者说。眼前是一名30多岁的男子,属于普通型患者,经过数日的治疗,已经恢复良好。结束面对面的治疗外,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她们要时刻观察着患者的每一处不适或变化。

    “医用防护口罩比N95口罩防护作用要更好些,但防护作用仅有4个小时,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疗区停留的时间必须在4小时以内。更多的时间里,普通型、轻型患者和医护的沟通是靠短信或者视频。”黄永芬告诉生活报记者。

    “黄主任,我今天吃饭时能感觉到味道啦,第一次感觉吃饭这么香,我是不是快好了?”下午,忙碌完的黄永芬打开手机看到患者发来的信息,一字一字地回复:太好了,这就证明有效果了,相信过不了几天就能回家,加油!放下手机,黄永芬坐在凳子上,嘴角不禁跟着上扬,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涌上心头。治疗这么久,他们是患者,更是同伴,特殊的病情让大家产生莫名的感情,每一次小小的变化都会让双方欣喜。

    确诊病例心生愧疚 “别怕,我们在”

    黄永芬告诉生活报记者,在病毒边缘,挑战极限,让治疗走在病毒前边,是这里的医护共同目标,相较于普通的医护人员,她们在岗位上的每一分钟都要紧绷着。然而,病情的好转,并不意味着治疗的成功。从确诊到入院,确诊病例经历了隔离、害怕、无助,这样的心态无疑给治疗增加了阻力,帮助他们战胜心魔显得尤为重要。

    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自确诊进入病房一直少言寡语,看见医生总是很胆怯。黄永芬几经问询后,小伙子哽咽着说:“对不起,我特别内疚,都是因为我,才让你们这么辛苦,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很抱歉,我也不想这样,我不想活了,可是我又害怕死……”看着泣不成声的男孩,50多岁的黄永芬留下眼泪。他只是个孩子,也是受害者,却承担着这么大的心理负担。她安慰着:“孩子,没事的,你不用自责,你也是受害者,没有人会怪你,现在的病症都轻,经过一段时间就能治好,放宽心态,早点儿出院。” 社会的舆论、异样的目光,将病情传染给家人的愧疚……大多数确诊病例入院后,会有很大的心理负担,需要她们给予患者更多的心理疏导。特别是查房查体时,患者往往更怕“被嫌弃”,黄永芬和同事们则会在查体时格外注意,通过接触来安抚患者的心理。“大夫,还是别碰我了,我身上有病毒。”“没事的。”这样的对话经常在查体时发生,“哪怕只是轻触下额头,即使隔着手套,也会让他们觉得被尊重。”黄永芬表示。

    随着越来越完善的治疗体系,本轮疫情的病例也在加速治愈、出院。让黄永芬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每一次送别患者出院的情景。“送别一批治愈患者出院时,几名年轻的小伙子对我说,黄主任,我们特别感谢您,是你们救了我们。”出院时,小伙子戴着N95口罩、手术帽和手套,虽然医生身穿防护服,全副武装,可是小伙子仍然想要握手却又不好意思,见此情景,黄永芬主动伸出手,小伙子松了口气,立刻伸出手对黄永芬说,黄主任,刚才想和您握手,却觉得不太好……黄永芬笑着说,你们已经痊愈了。

    晚上7点才吃上当天的第一口饭

    哈尔滨市连续多日无新增病例后,哈尔滨市第六医院的工作也进入对医院现有病人救治的攻坚阶段。连续几日的采访,医护人员随便的一件日常小事,都让人赞叹。“每天的工作从清洁区进入污染区,要过好几道门。我们要做到见门就消毒,每过一道门,都要在手套上抹酒精再推门……病区异常的安静,只能听到塑料脚套摩擦声、沉重的呼吸声以及身后的关门声。”16日,负责本轮轮值工作的护理团队督导员王光华对记者说,这期间,手洗了无数次,酒精喷了很多回,还用紫外线灯照射了很久。对常人来说这些复杂的防护流程,都是这些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隔离病房里,没有护工,没有家属,病人的一切起居都由护士负责,穿上防护服的一刻,这里就成为他们与病毒搏斗的战场。

    记者采访了几位护士,大家都会直言,疫情来临的两年来,没时间照顾孩子,没时间照顾父母和爱人,不回家是常态,这就是疫情下,一线医护人员的真实写照。

    采访的最后,王光华笑着和记者讲述了一件事。前几天的一个中午,由于有事情忙碌,大家都没有时间吃饭,团队里的一名小护士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关切地询问,吃饭了吗?小护士自然地说道:“刚吃完,4个菜呢,都吃撑了,我可不和你说了,我要回驻地了,回去再聊。”放下电话,小护士和王光华接着忙碌起来。王光华说:“其实,那天晚上7点,她们才吃上当天的第一口饭。而这样的“谎言”在这里经常能听到,为的是不让家人和朋友担心、牵挂。”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column.name} - 黑龙江新闻网
    重点推荐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