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经济农业
    “生态绿”逐渐取代“盐碱白”,飘出稻花香

    从大庆驱车向西近150公里,就到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大庆试验站肇源基地。

    2700多亩的稻田里,绿油油的水稻已开始孕穗。蓝天映在水中,不时传来阵阵虫鸣。

    你能想到吗?这一大片稻田下的土地,竟是盐碱地。

    盐碱地改良是世界性难题。在大庆,与盐碱地“死磕”的,有科研院所,有企业,也有农民“土专家”。

    通过各方努力,白茫茫的盐碱地变成了绿油油的稻田。

    意想不到的丰收:“不毛之地”飘来稻花香

    天刚放亮,肇源县超等乡共和村村民李健男就离开家,直奔他的盐碱地水稻田。

    望着水中正在孕穗的水稻,李健男笑了:“又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36岁的李健男,大学学的是医学,2008年毕业后到村里当了一名村医。

    2016年,黑龙江中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宝农业)在肇源县超等乡、义顺乡流转盐碱地9000亩,2017年、2018年通过实施全要素改良工法,完成盐碱地稻作改良5000亩。2019年,中宝农业发出“招贤令”:盐碱地上种水稻!丰厚的种植条件,让李健男动了心,决定“弃医从农”。

    “盐碱地上种水稻,简直是异想天开,到秋天有你哭的。”村里人都劝李健男。

    李健男没听劝,承包了320亩盐碱地。当年,亩产量达到250公斤。这让李健男信心大增,第二年就增加了种植亩数,亩产量也是年年递增……

    2021年3月,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在全国典型盐碱地生态区设立了4个区域分中心。其中,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中宝农业共同组建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分中心。今年,东北分中心大庆试验站肇源基地共种植盐碱地水稻2700亩,其中有1200亩就是李健男种植的。

    在肇源县古恰镇太平村有一块弃耕多年的盐碱地,从2020年起这里也飘来了稻花香。

    2020年,东北农业大学与哈尔滨工大华实环保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了“稻壳纳米硅及其酸浸液在农业领域应用的技术研发”课题研究,并于5月末在太平村实施了“稻壳纳米硅及其酸浸液改良盐碱地技术”项目。

    2020年6月,太平村村民王德义承包了4亩地,“第一年试验效果就非常好,我最初只承包了4亩地,现在承包了16亩,还打算继续扩大规模。”王德义说,“看到增产效果好,好多邻居都开始向我‘取经’了,想要使用这个技术改造盐碱地。”

    万亩芦苇荡随风摇曳,天上野鸟成群结队飞,水里鱼虾蟹畅游,岸上是滚滚稻浪……如今的鲶鱼沟基地美得让你想不出当初有多荒凉。

    早在20多年前,鲶鱼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蔡云楼便筹集资金收购盐碱地,开始了向盐碱地要经济效益的艰难探索。他前后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水利工程。历经8年的艰苦努力,这片盐碱地已成了“鱼米之乡”,年产芦苇2万吨、淡水鱼100万公斤,年获得经济效益超千万元。如今,鲶鱼沟基地已成功开发出20万亩盐碱地水稻,亩产已达350公斤以上。

    除了肇源县,还有红旗泡科研基地2500亩盐碱地水稻、大同区高台子镇西太平村千亩盐碱地水稻、马营子村5000亩盐碱地水稻,盐碱地已变成“稻米粮仓”,飘出了稻花香。

    挑战世界难题:科技加持让盐碱地变良田

    “不毛之地”如何实现稻花飘香?当然靠的是强大的科技力量。

    7月24日,去肇源基地参观;7月25日,参加“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大庆试验站”的揭牌仪式;7月25日,参观齐齐哈尔的试验基地……作为黑龙江省农科院大庆分院副研究员、水稻研究室主任,卞景阳这段时间忙得脚打后脑勺。

    盐碱地就好比“生病”的土壤,卞景阳和他的团队所做的,就是给盐碱地“把脉会诊”并“对症下药”。

    微信图片_20220809194238.png

    卞景阳(左)与工作人员查看水稻秧苗

    卞景阳2015年开始研究盐碱地种水稻。刚开始主要研究盐碱地高产栽培技术,通过灌排水、肥料管理、插秧密植、土壤耕作等栽培和耕作方法提高盐碱地水稻单产。其中,他们研制的“无动力压草打浆机”非常适合盐碱地使用,主要解决盐碱地插秧“淤苗”的问题。

    2017年开始接触盐碱地改良剂,先后在盐碱地试验了各种改良剂,经过5年时间研发出一种新型改良剂——分子筛型多功能团改良剂。

    分子筛型多功能团改良剂即将进入中试,中宝农业的“四维改良法”,已经从试验田走进生产田。所谓“四维改良法”是整合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理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抗逆性水稻4大要素的技术配套方法,应用于盐碱地改良。

    “稻壳纳米硅及其酸浸液在农业领域应用的技术研发”课题研究一年下来,示范田土壤盐碱障碍就有了明显下降,土壤有机质比对照田提升了20%以上。

    依托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盐碱地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庆市盐碱地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针对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区土壤障碍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包括非洗盐改良土壤特性技术研究、新型抗耐盐农业投入品开发、农牧结合盐碱地综合改良模式构建、盐碱地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通过技术集成与研究示范,制定苏打盐渍土缓混一体改良综合治理技术,现已应用于林甸、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林源、大安等地,改良田水稻亩产量最低320公斤,有的已经超过500公斤。

    多方探索开发:越来越多“生态绿”取代“盐碱白”

    改良盐碱地种植粮食作物,或者引进抗盐碱经济作物,是大庆探索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的两个主攻方向。

    改土来适种,土地变“健康”,这是盐碱地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但要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仅改土还不够,需要从根源上寻突破,解决好“种什么”的问题。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盐碱地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杜吉到教授告诉记者,他们通过耐盐碱作物种类及品种鉴选、抗耐盐碱地转基因作物品种创新、基因挖掘和品种选育,已筛选玉米、大豆、水稻及杂粮等耐盐碱种植资源200余个。

    微信图片_20220809194159.png

    杜吉到教授(左一)介绍筛选出的耐盐碱大豆

    “我们在盐碱地上进行适应性种植的除了水稻,还有蔬菜和食用菌。”卞景阳说。

    7月25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大庆试验站”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对山奶牛场揭牌。卞景阳告诉记者,园区占地1150亩,重点开展耐盐碱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盐碱土高效利用研究。

    “这是一个智慧园区,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到盐碱地环境温湿度、土壤pH值、电导率、金属离子量……大量丰富的一手资料,既形成数据库,也帮我们规划出系统的治理技术模式。”

    卞景阳说,大庆试验站作为国家级创新中心,主要承担耐盐碱水稻筛选、生理调控、新型盐碱地改良剂研发及配套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等工作。一句话,需要技术他们拿技术,需要耐盐碱品种他们出品种,需要新型改良剂他们研发改良剂。

    大庆有400多万亩盐碱地,如果用科技让这些盐碱地都种上水稻,只要达到亩产300公斤的基础线,就相当于每年“凭空”多出12亿公斤稻谷,这将使大庆粮食总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国家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盐碱地的科学治理与利用,越来越多的新模式相继出现,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生态绿”取代“盐碱白”。

    戴小民 记者 李民峰 赵吉会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column.name} - 黑龙江新闻网
    重点推荐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