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松花江上·百年印记|八大灌区: 汩汩江水润肇源

    微信图片_20210521105747.jpg

    嫩江、松花江在肇源县茂兴镇三岔河汇流后,形成汹涌澎湃的松花江主干,她一路高歌东下,经水师营,流过石家店,直奔二站镇西山头,然后向东北方向拐了个陡弯儿,一扭身转向东南……在这百转千回的恣意流淌中,松花江在进入黑龙江省后,先给肇源送上了一份厚礼:237公里流域面积,一片片水草茂盛的湖泊和滩涂,可谓天赐“粮”缘。

    走进肇源,听肇源人说话,挺有意思。

    问:“咱们肇源有啥?”

    答:“肇源也没啥,就有两条江,还有八个大灌区。”

    肇源,自古坐拥两条大江——嫩江、松花江;用一个甲子的时光织就由八个灌区组成的水域网络。在两江八灌区养育呵护下,肇源沿江发展出近百万亩水田,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9.15万吨。这,可真不能说“没啥”。

    灌区的灌渠里曾跑着船

    曾经的肇源,要说“有啥”,有干旱和水患。守着一江大水,农田却饱受十年九旱之苦。

    翻开《肇源县水利志》,看到如下记载:“1951年,春旱,播期拖后。1952年春旱,一直到6月29日才降透雨,全旗抗旱。1953年,春旱,全旗人工用水抗旱面积165亩。1954年,入春后严重干旱,芽干毁种20万亩……1957年,汛期连续降雨,丰满水库放水流量达6000立方米/秒,嫩江两大支流来水,在大赉形成洪峰,进入松花江干流,江水暴涨,于8月29日形成特大洪峰……”

    今年82岁的张延河老人,曾任肇源县委农工部部长。他说,1957年那场特大洪灾,让肇源半个县遭水淹。肇源历史上多水患,雨少干旱,雨多水灾,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农民靠天吃饭。从1958年开始,制定出“因害设访、沿江发展”的水利发展新思路,开始大规模兴建以灌区为主的水利设施。

    松花江水流入肇源县中心灌区

    在肇源县水务局会议室的墙上,有一面巨幅水利工程图,经总工程师宋万琦介绍,记者看到从1958年开始到1960年前后,肇源县相继建成立陡山灌区、新站灌区、民意灌区、成功灌区、中心灌区、薄荷台灌区、三站灌区和古恰灌区等八大灌区,沿松嫩两江水系,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八个大型水利枢纽,由这八个水利枢纽向沿江两岸农田进行灌溉。

    郝成春,肇源县灌排中心总工程师,1987年毕业就到灌区工作,30多年里,他经历了灌区硬件设施的几轮更迭。

    “1958年,修建中心灌区时的建设方案是一渠多用。一是提水灌溉,二是起到运输通道作用。我们灌区上都有桥,桥还都是带拱的,就是方便跑船运输。中心灌区大干线起到了一个水运作用,同时也解决了水田和旱田坐水种问题。”

    三站灌区辖区内的水田

    郝成春说:“我们中心灌区,目前以每天200万立方米的提水量向所辖水田输水灌溉,其服务覆盖周边4个乡镇一个农场。你们看,水渠在通往沿途各个村屯农田时,都修建了出水闸口,闸口通往农田有支渠,这些支渠穿行在农田里,形成网格状,纵横交错的干渠支渠,把农田编织成一组组血脉相通的网格,这些网格为肇源大地上的绿色农田提供旱涝保收的保障。”

    从“小白楼”放眼万亩大稻田

    如今在肇源,八大灌区不仅仅是农田水利设施,它们中有的还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著名景点。中心灌区的园林村石拱桥还不是最有名的,真正的颜值担当是三站灌区的“小白楼”。

    当地人说的“小白楼”,是一座1958年建三站灌区时建造的排水站房,不过这个站房因造型独特而远近闻名。它体量小巧,是一栋二层小楼,临江一侧,呈八字形平面,两翼对称,各有四窗;背江一侧,是雨伞状,屋顶为圆,上有5瓣翘檐。这个小二楼,通体白色,远望似蒙古包,又像小天坛。据说,当年这个站房的设计者真的参照过北京天坛。走近看,这栋小楼楼体上,有精美的花鸟鱼虫和浪花雕饰。

    1958年建的三站灌区排水站“小白楼”

    如今,“小白楼”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当2016年肇源县对三站渠首工程进行移址新建,这座历经60多年风雨的老站房停用了。跟三站灌区一样,肇源县八大灌区如今都翻新了一遍,留下旧址作为文物纪念的,仅有三站灌区和中心灌区。

    三站镇党委书记金达辉说,三站灌区在移址新建时,没拆除原有灌区,而是把旧址完好保存下来。目前,三站灌区排水站房旧址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肇源一景,它更是一本记载肇源县水利发展史的教科书。

    登上已成文物的“小白楼”,一面可远眺松花江,另一面可看到大片稻田,还有一面可以望见奔腾着流向四方的干渠水。

    肇源县水务局总工程师宋万琦说,肇源八大灌区从1958年建设开始至今,已接受了时间检验,各个渠首站房虽都经过改造翻新,但位置基本未变。近年来,肇源县从改善水田生产条件入手,积极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水利工程实现了灌区、排灌站、提水泵站、节制闸和渠系的全覆盖。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栉风沐雨,有了八大灌区的“旱时提水,涝能排水”的多重保护,肇源县水田生产从1958年的不足15万亩,增加到如今的近百万亩,大型水利工程也从原来的几处,到今天增加了几十倍。八大灌区仍发挥着骨干灌区的功能与作用,不断刷新着肇源县的粮食生产纪录。

    八大灌区育好米创奇迹

    距三站灌区渠首不远的宏林村,村民多种水田。75岁的冯军家里种着20来亩水稻,由儿子冯景涛经管着。老人说:“以前种地靠天养活,又怕旱又怕涝,自从有了灌区给调节着,现在岗地能上水,洼兜一点都不淹,这灌区可给咱农民解决了大事。”

    肇源县中心灌区中心泵站

    说起近半个世纪来水田生产的变化,今年72岁的三站镇宏旗村农民孙启发深有感触:“原先肇源根本就没水稻,1958年开始种水稻,那时用草包装种子,放水沟泡,泡多少天出没出芽也不知道,完后把种子扬地里,到秋天也收不到多少粮食;现在好了,种水稻选优良品种,用科学方法催芽,机械插秧,亩产都超千斤。”

    松江育神奇,肇源出好米。八大灌区像一张保护网,是肇源农业的丰收保障;八大灌区又像是大地的血脉,为这片土地输送着养分。从种植“五优稻4号”,到推广“吉源香1号”,肇源大米在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上大放异彩,接连摘得银奖、铜奖,跻身“十大好吃米饭”行列。

    腾跃鹏程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程秀范说:“我们企业的种植基地位于松花江边上,水稻是用松花江水灌溉,有了松花江水的滋养和灌溉,才孕育出更优品质的大米。”

    记者看到,“以生态为第一品牌”写进了今年肇源县的政府工作报告,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肇源“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一笔。未来五年,肇源县要完成水生态体系规划,实施水土生态治理项目,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到2025年,县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将更加健全。

    经过肇源人民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如今,肇源县已建成沿江百万亩智能化水稻产业带。走进肇源,只见处处百鸟翱翔,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应验了“各业有水皆活”这一古训,真正反映出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命脉的深远含义。

    记者:张长虹;摄影:张澍;视频:张澍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column.name} - 黑龙江新闻网
    重点推荐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