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文体教育
    执着于为国家培养冰球人才
    冰城乡村小学打造冰球奇缘

    刘万富

    文/摄 生活报记者 王萌

    哈尔滨市平房区的一所乡村小学,在冰球界打出赫赫威名。中国女子冰球国家队出征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23人名单中的王雨晴、方新、何欣均来自这所小学。

    除此而外,该校共培养出了国家级运动健将77人;曾经的黑龙江省体工队女子冰球队22名队员中新华小学输送了17人;曾经的哈尔滨市体育运动学校男、女冰球队队员中新华小学毕业的学生占了30%……

    记者近日对这所学校与冰球结缘的故事进行了采访。

    把冰球作为立校之本

    2018年,新址建校的新华小学更名为南城一小。现在的平房区南城一小是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校园里有个冰球馆,是设施先进的规范化场馆。这个冰球馆可以说是新华小学校原校长刘万富一直在“操持”,他主导的金鹰俱乐部承接了原新华小学的冰球项目,从队员训练到开灯、闭灯这些事全都亲自过问。1月末,生活报记者采访刘万富时,他坦言,这些都是刚开始建队时养成的习惯,那时的条件和现在没法比。

    回想与冰球结缘的日子,刘万富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新华小学校,位于新华村正黄四屯,距现在的南城一小有两公里,是一所乡村小学。2002年7月,这所小学的冰球队被确定为全国唯一一家少儿组业余女子冰球队。那时,冰球队的功勋教练王迺伟的企办冰球队刚刚解散,被区体委安排到了这所小学带队。

    初来乍到,学校除了一个足够浇冰场的大操场之外,几乎是一无所有。王迺伟说:“那时候,能获得的经费很少,队内的训练器材有限,能让这支队伍坚持下去的,就是发展冰球运动的信念和孩子们对冰球的热爱。”

    第一个冰场是王教练自己用冰车浇出来的,第一批冰鞋、球杆也是王教练向体委申请来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举步维艰。就在这时候,上级的一个调令让刘万富走进了新华小学校,自此他不但接手了一所小学校,也接手了学校名下的一支女子冰球队。

    “杂乱的办公室里,墙角堆放着残破的冰球杆和护具,窗户的两块玻璃掉了,钉上了胶合板,破旧的沙发既是休息的地方也是晚上睡觉的地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王迺伟培养出了30多名优秀的女子冰球运动员。”这是刘万富回想起与王迺伟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居然把一所乡村小学的体育教育定位在为国家队培养、输送冰球人才”。刘万富和王迺伟长谈之后达成默契,把冰球作为立校之本。

    一起浇冰场 一起圆梦

    刘万富说:“那时我们全校的老师都有一个信念,就是把学校的训练搞上去,让更多的孩子通过这项运动改变命运。”

    最初浇冰场是王教练负责完成,刘万富发现后就倡议全校的男员工一起参加。每到上冻的时候,大家利用简陋的条件,在操场上堆雪堆,然后插上挡板,在圈内浇水冻冰。孩子们就在这样的室外冰场上完成冰上训练任务。

    王教练说:“新华小学的冰球队员们大多生活不富裕,家庭多有困境,学生们上冰没有防寒装备,老师们给提供耳包、手套,学校还经常组织捐款活动,帮助学生圆梦。”

    在冰球馆内有一面照片墙,上面记载着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冰球运动员,这是郭明浩、这是刘春琳、这是龚晓宇……生活报记者采访时,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刘万富都如数家珍。

    龚晓宇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女孩,刘万富凭经验看出她有体育天赋,便说服她到新华小学一边读书一边练习打冰球。得到机会的龚晓宇十分珍惜,她每天勤学苦练,发誓要登上冰球运动的巅峰。她至今也忘不了为了能让她学有所成,当年的刘校长自掏腰包好几千元资助她出国比赛。也正是有了学校的支持,龚晓宇很快便在冰球领域脱颖而出。如今的龚晓宇已成为哈尔滨女子冰球队的一号守门员。

    跟着打工的姥姥来到哈尔滨的张惋迪,带着母亲去世的悲伤走进新华小学,来到冰球队,可是她的姥姥承担不起学费。学校发出倡议,老师们纷纷捐款,又联系到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由他每月支付500元善款帮助孩子完成学业。童年的经历磨练了张惋迪的顽强意志,她,最终进入哈尔滨体校冰球队。

    这所乡村小学带给孩子们的温暖和支持无法用钱来衡量,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流学”到哪儿 冰场就搬到哪儿

    2012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不少村屯都征地拆迁了,新华小学校也在其中,那个简陋的冰球场不复存在了,但是这所小学的梦想和精神还在延续。

    从学校被拆除到迁回新校址,六年时间里,失去了“根据地”的师生们一共搬了四次家。

    “流学”岁月让刘万富印象深刻。“流学”的路上,最难的还是新华小学的冰球如何继续。“搬到哪建到哪!”这是全校师生达成的共识。

    接受生活报记者采访时,刘万富说,无论学校搬到哪,他都要拉上冰球队教练先查看建冰球场的地方,每到一处都要先把冰球场建起来,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没有冰球场,他们的队伍就失去了自己的“阵地”。

    2009年,全校有266名学生,其中女生113人,在“流学”的后期,只剩下99名学生,女生只有42人,但是学校的冰球队没有被拖垮,反而在困境中更进一步,又输送27名队员进入国家队和各地方队、俱乐部队。

    2018年,新的小学校舍终于落成,新址建校的新华小学更名为南城一小,校园里一幢现代化的冰球馆拔地而起,这是中国第一座建在小学校园里的冰球馆,也是这所小学几代球员和教练、教师奋斗的成果。

    随着近几年冰球运动越来越火,冰球馆不仅承接南城一小冰球队的训练任务,还为平房区的10支中小学冰球队伍无偿提供训练场地。

    刘万富说:“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学生和教师都向往的地方,是为学生成才服务的地方,是学生梦想起飞的地方。当家长送孩子入学时,每个老师都要告诉他们,你们今天把孩子交给我们五年,我们要为孩子设计明天五十年。”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column.name} - 黑龙江新闻网
    重点推荐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