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科技健康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杨德森 专注水声研究40年

    □本报记者 赵一诺

    将人类“耳朵、眼睛和嘴巴”的功能延伸到水中,最大限度令水中航行器减振降噪,增强安全隐蔽性,同时更灵敏地捕捉对方的踪迹,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德森教授毕生研究的核心内容。

    作为我国水声工程领域知名专家、水下矢量声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先行者,杨德森与水声事业结缘40余年,像一部无声的水下声呐,把自己一生深深潜入大海,为祖国万里海疆打造水下“千里眼”和“顺风耳”。

    40岁那年,杨德森带领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套矢量声呐,建立了水下声场的矢量探测模式,矢量声呐由此诞生。

    矢量探测技术提出之初,理论与实践探索异常艰难。杨德森说,那些年最苦的不是探索方向的煎熬,也不是试验中的辛苦,而是在各种压力与期盼之间,无法言说的孤独与迷茫。

    最后测试中,当矢量声呐第一个信号出现在屏幕上时,团队一下沸腾了,所有压力在那一刻瞬间释放。那次试验成功是中国水声由标量迈向矢量的里程碑,使我国成为掌握这项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水中目标的低频段噪声降低,一直是水声领域的世界性难题。近年来,杨德森试图用一种新方法实现突破。

    没想到,一个经过理论推算感觉完全没有问题的项目,在试验阶段就被困住了,而且一困便是11年。

    2011年初,杨德森和大家商量:“最后再坚持一次,如果还不成功,咱们就不做了。”

    又是没想到,外场的最后一次试验竟然成功了,跳动在屏幕上的试验结果令在场队员激动不已,11年的漫长时光终于换来了“高光”时刻。

    矢量水声技术在不断优化升级后,走向深海是必然。水密问题成为水听器走向深海的又一个难题,在浅海试验从未失手的设备,一进入深海便反复出现水密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杨德森团队半年之久。

    有一天,杨德森在步行上班途中,突然想到异种材料之间的水密问题,为什么不换个角度从整体去思考呢?结果,新方案仅用一天时间,就解决了“纠缠”半年之久的难题。

    教师、党员,是杨德森心底最神圣的角色。每年新生开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都会邀请杨德森做专业导论,他的开篇总是一张特别的地图:“从你成为哈工程的一名学生起,请记住,我们的国家还有300万平方公里海疆需要守卫,这是每一个水声人必须有的责任担当和信念情怀。”

    杨德森先后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数项,他的团队是全国首批命名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万人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从教41年、党龄40年,杨德森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师者风范、党员形象已随着岁月刻在骨髓里。

    在试验现场,为更好接收声音信号,杨德森经常白天黑夜连轴转;出海时,床位不够,杨德森晚上睡在操作间,白天卷起被褥干活……

    出海是一件辛苦事,在海上颠簸几天身体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可实验周期一旦排好,就必须风雨无阻。

    “能付出是一种幸福,被需要是一种价值。”杨德森坚定地说:“我将尽我所能,推动我国水声事业进步一点,再进步一点,圆我们几代人海洋强国的梦想。”

    图片由哈工程提供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column.name} - 黑龙江新闻网
    重点推荐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