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追寻哈尔滨红色遗迹|一处故居 一所学校 一个驿站 邓洁民和哈尔滨东华学校

    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与北十九道街交口的转角处,一座巴洛克式青砖小二楼已修缮一新。绿色的木质窗框里,老式地板泛着暗红色的光泽,还能闻到油漆的味道。这里是周恩来早年来哈居住地抢救性修缮工程现场。

    日前,记者来到靖宇街23号这座老建筑面前,内心充满敬仰。一栋老房子,钩沉出一百多年前这个城市一段重要的红色历史和一串闪光的名字。

    一处故居,周恩来曾两次居住在这里

    在靖宇街23号,周恩来早年来哈居住地抢救性修缮工程现场,该工程项目部临时党支部书记谢毅介绍:“这座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建于1911年。通过参与这个项目,我们了解到一段珍贵的历史,周恩来总理早年来哈尔滨曾两次住在这里。能为修复这一红色遗迹出力,感到很荣幸。”

    “那时,这座房子的主人叫邓洁民,是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念书时的校友。”在党史专家的讲述里,邓洁民的形象鲜活起来。

    微信图片_20210430073045.jpg

    微信图片_20210430073131.jpg

    哈尔滨东华学校校长邓洁民(1890~1926)

    邓洁民,1890年出生于宾州厅城里(现宾县),曾任滨江道台衙门俄文通事。1909年赴北京汇文学校读书,1912年转入天津南开学校就读。1914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在早稻田大学,邓洁民结识了李大钊,二人同学法政,同住中华留日基督教青年会宿舍。邓洁民原籍河北乐亭,与李大钊是同乡,更因志同道合二人亲如兄弟。

    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副处长边清山介绍,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无理要求,胁迫签订中日军事密约,激起留日学生爱国义愤,群起反对卖国条约。中国留日学生总会领导了这一运动,李大钊被推举为留日学生总会负责人,起草并发出呼吁全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通电,邓洁民始终跟李大钊战斗在一起。

    1917年回国后,抱着教育救国的愿望,邓洁民在哈尔滨筹办东华学校。当时哈尔滨教育落后,除外侨学校外,仅有中学一所。“目击吾国学术不振,人才萎弱,怒然忧之”,邓洁民决心从振兴教育入手,培养人才,“孕育东华之人文”。遂联络同记工厂总经理赵禅唐、天丰源商号主任兼公立储蓄银行总经理吴万选、吉林省议会议员刁荫堂、顺和裕机器油厂兼农产信记公司理事长于冲湘等组成董事会,并得到在哈南开校友霍占一、于芳洲、赵松年、白一震和留俄学生张西曼的支持。经过半年的艰难筹办,1918年4月1日,哈尔滨东华学校落成,邓洁民担任校长。

    在邓洁民故居,哈尔滨市道外区统战部四级调研员刘燕介绍,周恩来早年来哈尔滨两次住在这里。

    1917年暑假时,周恩来借去铁岭看望堂伯父之便,专程北上看望邓洁民。周恩来住在邓洁民家里,为邓洁民筹办东华学校出谋划策。

    1920年秋,周恩来到法国勤工俭学之前,再次来到哈尔滨向邓洁民和其他南开校友辞行。这一次,他在邓洁民家住了十余日,关心邓洁民办学,讨论如何办好东华学校,探讨青年人最关心的国家社会之前途。此时的周恩来,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跟马骏等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他多次到东华学校发表演讲,介绍北京、天津五四运动的情况以及对中国前途的思考。周恩来此行,使邓洁民的思想受到新的启迪。

    一所学校,哈尔滨的“南开”

    在黑龙江省档案馆,至今还保留着东华学校当年的招生广告。

    1919年邓洁民编写了《东华学校成立纪念书》,上面记载了其教育宗旨:“培养社会中坚人才,兼重德、智、体三育,以养成爱国精神,陶铸济世能力。”

    08.jpg

    哈尔滨东华学校旧址

    东华学校以南开学校为楷模,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教学活动均有意师法南开学校,堪称第二个南开学校。在学生中建立青年会、爱国会等团体,师生间还联合组成国文学会、英文学会、体育学会和新剧团,广泛开展各种进步活动,成为哈尔滨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东华学校创办之初,校址设在傅家店(现道外区)滨江公园前二十道街路南,邓洁民故居斜对面。如今,曾经的旧址上,已是高楼林立的居民小区,只有从老照片中去触摸门前这条老街上那些穿越了百年风云的珍贵印记。

    《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党史大事记》对1919年的记载中,有多条与东华学校相关:5月6日,五四运动消息传到哈尔滨后,东华、育才、三育等校学生、部分工人和市民4000余人举行了示威游行。5月23日,东华等学校学生再次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抵制日货”等口号,要求取消二十一条。6月16日,东华学校学生在街头演出《越南亡国泪》等活报剧,以警同胞。6月26日,东华学校组织的赴京、津各校参观团归哈,向市民报告京津学运情况,“以资考境”。

    在进步学生的带领下,商人罢市工人罢工,以实际行动支持五四运动。12月,滨江学界组织的演讲团上街演讲,散发传单,号召市民抵制日货。在反帝反封建、抗日图存的斗争中,东华中学留下了勇毅前行的身影。

    作为年轻的教育家,邓洁民倡导新文化及教育改革之新思想,吸引了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到校任教。东华学校的教师中,除许多南开校友外,还有张西曼,曾在位于海参崴的帝俄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后改名为东方大学)学习,较早接受进步思想,东华学校里“有不少张西曼世界革命精神的体现”。

    一个驿站,早期革命者在此落脚中转

    “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马骏也与东华学校有着不解之缘。”边清山介绍,同是邓洁民南开校友的马骏,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多次来哈尔滨,都住在东华学校。1920年8月,马骏来到哈尔滨,邓洁民就把校长室隔出一半,里间作马骏的卧室,外面自己办公。马骏在东华学校期间,昼出夜归从事革命活动,还经常为学生授课、发表演说。

    09.jpg

    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23号的邓洁民故居

    1922年2月马骏回宁安探亲,路过哈尔滨再次住进东华学校。此时,正值反对帝国主义明目张胆侵犯我国主权的华盛顿会议,哈尔滨各界群众也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在马骏的启发下,进步青年韩迭声、于芳洲、张树屏等组织成立了哈尔滨救国唤醒团。在这一进步组织领导下,哈尔滨各界群众掀起了反对“华盛顿会议”斗争,东华学校师生积极参与。校长邓洁民还参加了哈尔滨救国赎路会的工作,不久被选为赴京请愿代表,反对国际共管中东铁路。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东华学校一时成为赴苏人员的落脚之地。1921年1月,北京共产党小组成员张太雷受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的委托赴苏俄伊尔库茨克共产国际东方局任中国科书记,途中路过哈尔滨,经李大钊介绍到东华学校,请邓洁民帮助办理出国手续。为了避免住在宾馆受到地方警察的盘查,邓洁民请张太雷住在东华学校,由该校教师张昭德出面协助办理出国手续,帮助张太雷安全赴苏。

    那段时间,东华学校成为国内革命者赴苏俄学习和考察的中转站。而东华学校得风气之先,他们宣传新思想,组织阅读进步书刊,在广大师生心中播撒下追求光明的火种。

    1923年改为公立东华学校。同年,中共北京区执委派陈为人、李震瀛来哈尔滨筹建党团组织时,把这里作为开辟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他们发展的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中,刘天佑就是东华学校的教员。

    1926年8月,东华学校收归东省特别区教育局,改名为“东省特别区第二中学校”。学校也迁至许公路,即现在的道外区南极街76号,哈尔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校院内。这一年4月,邓洁民在天津不幸英年早逝,年仅36岁。但他身后留下的学校,已成为哈尔滨地区学生反帝反封建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活动中心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这里走出的大批进步学生奔赴抗日救亡最前线。东华学校,也成为哈尔滨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征程的见证。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column.name} - 黑龙江新闻网
    重点推荐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