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剑啸特写照 (照片由李粤提供)
主人公是一个英俊潇洒、朝气蓬勃的青年,他有一头浓密的长发,瘦削的脸上戴着眼镜,双目含笑注视前方。每当人们来到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五道街33号的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在二楼“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张人物特写照片。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金剑啸照片
照片中的人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哈尔滨左翼文化战线的先锋和引领者,笔作刀枪、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革命艺术家金剑啸。他牺牲时年仅26岁,时光被永远定格在照片中年轻面庞上。
李粤在金剑啸照片前
作为金剑啸的外孙女,今年57岁的李粤站在这张照片前细细端详着,一看就是很久,她的脑海中映播着多年前这里曾发生的故事……
(一)
历史的指针回拨到88年前。1933年,这是一幢折衷主义风格的三层阁楼,大门外墙上挂着一块木牌子,上面画着天马飞腾的图案,写有“天马广告社”五个艺术大字。
天马广告社旧照 (照片由李粤提供)
“对外名义上是做广告、画广告画,但实际上是团结左翼文化人士,共同开展抗日救国斗争,还进行地下革命工作。”李粤介绍说,由于金剑啸“有才华,有名气,还是上海回来的”,他创办的天马广告社在当时的哈尔滨,“很时髦,业务也火”,和一些电影院、俱乐部、商店、外国洋行,都有业务来往,还为中央大街两侧人行道上安置的长椅画花卉和风景画。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还是我党与东北抗联的一处秘密联络点,特别是当时党的活动经费很困难,金剑啸积极解决从磐石来的游击队员的吃饭、治病、购买药品等困难。
曾经的天马广告社 (照片由李粤提供)
金剑啸,1910年出生于沈阳市一个普通的刻字工人家庭,自幼受到艺术的熏陶。3岁时,随家搬迁到哈尔滨。中学时期,受“五四”思想影响,他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进步文章。“本来他是想当医生的,后来思想有了转变,他意识到当一名医生只能医治人们生理上的疾病,却无法拯救人们心灵的迷茫,他弃医从文,走上了一条革命文艺之路。”李粤说。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医学并非紧要事,要改变国民精神,当然要推文艺。1930年,金剑啸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和上海艺术大学学习绘画,并参加左翼戏剧运动。1931年春,21岁的金剑啸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接受党的指派,回到哈尔滨从事抗日救国宣传工作。
天马广告社遗址
1933年春,按照党的指示,为了扩大抗日救国宣传和革命文艺传播阵地,尽可能多地紧密团结左翼文化人士,开展抗日救国斗争,金剑啸在哈尔滨以画家身份创办了“天马广告社”。
“由于金剑啸多才多艺、热情而真诚,在当时哈尔滨文化领域很有威信,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左翼文学青年,萧军、萧红、罗烽等人经常来访天马广告社,还有许多青年画家经常来请教,天马广告社是当时哈尔滨进步作家们的活动基地。” 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副处长边清山介绍,天马广告社是党领导下抗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党地下组织在哈尔滨的秘密联络点,它在掩护革命活动,以及在经济和交通联络上,对党的地下组织工作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金剑啸创办的刊物 (照片由李粤提供)
虽然天马广告社有一定收入,但当时的金剑啸自己却过得十分清贫,因为他“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李粤介绍说:“当时他有妻女,要养家糊口,但他对朋友特别热心,得知萧军、萧红没有收入,生活困难,为帮助萧红和刚刚逃亡到哈尔滨,没有生活来源的侯小古,他在不需要助手的情况下,让他们做他的广告副手,接济他们的生活。他还经常忍饥挨饿,解囊相助地下党同志。”
曾经的天马广告社,如今哈尔滨党史纪念馆
当年的抗联战士张士熊就曾泪流满面地追忆,一天他来到天马广告社找金剑啸,已经几天没吃饭,脸色蜡黄饿得虚脱了,金剑啸赶紧扶他坐下,让侯小古给他买来一大包食物。张士熊风卷残云,一扫而光,当他吃完抬头一看,发现金剑啸自己却蘸着盐啃着两片黑列巴充饥,喝着白开水。面对战友震惊的目光,金剑啸风趣地说:“吃这样的‘西餐’我已经习惯了,吃西餐必须得喝苏伯汤啊!”
为了使萧军、萧红能全身心投入到文艺创作中,金剑啸在自己家庭生活也处于经济拮据的情况下,还把每月50元的薪水分出一半接济二人。萧红笔下的短篇小说《广告副手》和散文《广告员的梦想》就是这段生活的写照。
金剑啸代表作《兴安岭的风雪》封面 (照片由李粤提供)
1933年到1934年间,金剑啸和战友们先后利用伪《大同报》和《国际协报》创办《夜哨》和《文艺》周刊,他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漫画和戏剧等爱国主义作品,抨击黑暗,憧憬光明。他还和罗烽等人在哈尔滨创建了党领导下第一个半公开性质的抗日剧团《星星剧团》,金剑啸亲自担任导演和舞美设计。
1934年8月,由于敌人的政治压迫,天马广告社被迫关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二)
来不及为广告社的关闭而悲伤,金剑啸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的战斗中。随后的两年,他辗转齐齐哈尔、哈尔滨两地,继续以笔做剑,唤起民众觉醒,奋起反抗,开展抗日救国斗争。期间,他发表抗日战斗檄文、秘密发展党员、与中共党员王复生共同组织建立中共满洲省委齐齐哈尔支部……
金剑啸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展示在哈尔滨党史纪念馆
1936年6月13日下午,日本驻哈总领事馆特高课在哈尔滨抓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金剑啸是其中一个。
这是一场“早有预兆”的危机。边清山介绍,早在1934年满洲省委遭到严重破坏,哈尔滨左翼文化人士的革命活动已经引起了日伪当局的注意,哈埠进步文化人士随时有被逮捕的危险。金剑啸提议并安排萧军、萧红南下青岛的时候,战友们曾劝他一同出走,但金剑啸坚持留下占领抗日救国宣传阵地,继续“做一颗革命的种子”。
金剑啸被捕关押一周后,被押解到齐齐哈尔,在这里他取得了人生最后一次革命斗争的胜利——敌人对他昼夜施以酷刑,他坚贞不屈,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党组织和同志。
1936年夏末,齐齐哈尔暑热尚未消退,但空气中弥漫的杀气却让人们不寒而栗。8月15日,金剑啸等四位抗日爱国志士,慷慨就义于齐齐哈尔北门外。
金剑啸相关书籍资料
讲到金剑啸就义的一刻,李粤哽咽不已,“当时我妈妈才三岁,那么小就没有爸爸了,她吃了不少苦,后来长大了听父亲的战友姜椿芳、罗烽等父辈讲,她才知道爸爸是抗日英雄,是英勇不屈的共产党人。是父亲的照片陪伴了她一生,成为她情感的寄托、心灵的依靠。”李粤回忆,外公的照片一直摆放在母亲金伦的床头,她时而摩挲着照片流泪,时而对着照片喃喃细语。
萧红《一粒土泥》手稿 (照片由李粤提供)
(三)
“将来全世界的土地开满了花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全要记起,亡友剑啸,就是这开花的一粒土泥”。正如萧红在《一粒土泥》中希冀的那样,当土地开满了鲜花,人们没有忘记英雄。
金剑啸《革命烈士证明书》(照片由李粤提供)
1983年4月,民政部正式颁发了金剑啸《革命烈士证明书》。
1996年,国务院批准,中共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在清滨公园树立金剑啸铜像。
2010年起,天马广告社旧址开始复建修缮,并于2013年作为党史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金剑啸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成为哈尔滨市又一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
2015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的全国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金剑啸位列其中。
李粤向记者介绍金剑啸的情况
时间的脚步来到2021年。李粤退休后,继承母亲的遗志,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挖掘、搜集、整理金剑啸相关历史资料,潜心进行金剑啸有关的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因为从小受母亲的影响,我对外公的感情很深,他是我心中的英雄,也是民族的英雄,他的英雄事迹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要传承他的革命精神。”李粤说。
就像当年母亲一样,李粤时常对着照片给自己4岁的外孙讲述他高祖父的红色故事,讲述悬挂在墙上的“革命烈士证明书”的来历,延续着一代代的红色传承……
李粤在清滨公园金剑啸塑像前 (照片由李粤提供)
“只要你们幸福了啊!我们用不着什么悲悼,我们永远是为你们的幸福笑着!笑着!笑着!”这是金剑啸谱曲的“星星剧团”团歌中的一句。如今,这个永远26岁的年轻人真的可以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