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松花江上·百年印记|通河:生态之城 向绿而生

    通河县,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一座全域“置身”松花江流域的森林之城,中国优质生态稻米之乡。

    近日,“松花江上·百年印记”主题采访团顺流而下,进入通河县。

    生态优先,向绿而生

    乘船缓缓航行,初夏的阳光洒向江面,光影被粼粼波浪打碎,如同撒上一江碎金。极目北眺,远方青山如黛,堤岸草木葱茏。通河,依山傍水,楚楚而立。

    松花江浩荡而至通河段,似乎有了别样眷顾。《通河县水利志》记载,干流河道入境宽度540米,豁然舒展至千余米,鲜少江汊、背河,最宽处达1748米。辽阔江水围绕一根轴线,在通河段平缓延展,激荡出123公里水岸线。这根极具特殊意义的轴线,就是世界农业生产黄金纬度——北纬45度线。

    大江行地,万流归宗。从通河北部山麓汩汩而出的山泉河流,借地势一路向南,岔林河、西北河、大古洞河等16条河流,奔腾而成松花江16条一级支流,湍湍汇入母亲河。江河相依相生,沁养着这片山林沃土。

    然而,直到本世纪初,“七山半水一分田”的通河,仍有“风吹石头满地跑”的荒山,有江河恣肆旱涝成灾的无奈。

    探寻崛起之策,通河人说,第一个灵感,因江而起。那就是生态优先,还母亲河如画江滩,激发小城奔腾活力。

    生态之城

    2005年开始,通河人用三年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为散布坡地丘陵的大树“搬了个家”,几千棵柳树、银中杨、云杉、白桦等被引栽松花江畔,遒劲巍然、挺拔葱郁,擎起生态江岸新高度。

    生态优先,向绿而生。多年来,通河多措并举,让“青山绿水”成为核心竞争力。

    如今的通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29天,森林覆盖率达74.6%。16条松花江一级支流,优良水质均在Ⅱ级以上,部分河流水质达到Ⅰ级。作为小兴安岭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通河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村达75个。

    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

    绿色铺陈着无处不在的底色,“通河大米”区域品牌被叫响,160万亩优质稻田阡陌相连,宛若一片绿色汪洋,已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这里题写“通河——中国优质生态稻米之乡”。荒山坡地上,“通河大榛子”郁郁成林,生生不息,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那些土生土长的通河人,努力“种”下生态优势,也收获着与日俱增的绿色红利。

    生态稻的生态之道

    屈耀明 生态稻的生态之道

    初夏的午后,稻田秧苗嫩绿,波光潋滟。屈耀明站在稻田里,谈起蟹鱼虾稻共生的种植模式,眼里抑制不住放着光:“再过半个月,活蹦乱跳的蟹、虾、鱼苗和稻田鸭,就会潜入水中,与稻苗和谐共生。”

    屈耀明是祥顺镇众禾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总经理,眼前这片稻田,是合作社6800亩现代生态高标准示范园区,“稻在水中长,虾蟹绕稻游”的生态种植场景,让这里名声鹊起,生态稻供不应求。

    屈耀明提到的蟹苗、虾苗,此时在园区不远处的阳光温室里游得正欢。去年,联合社投资170余万元,建起了可越冬的繁育基地,仅小龙虾就能繁殖10万斤,为5000亩生态稻田提供放养种苗。

    心里憋着股劲儿,屈耀明敢想敢干,要向生态种植要更大效益。

    工人在培育蟹苗、虾苗的阳光温室里投食

    农户也认准了他。目前,联合社的农户达到1402户,绿色有机种植土地达到10.8万亩,有机水稻面积3000亩。

    “水稻产生的微生物,为虾、蟹、鱼、鸭提供了极好的自然生态,虾蟹鱼的游动与排泄,可为水稻除草、松土,提供生物肥。”屈耀明告诉记者,“一水两用,一田两收”,在和谐相生的生物链中,黑土地得到了最好保护。

    屈耀明算了笔增收账:蟹鱼虾稻共生,稻米自然纯净品质高,能卖上好价;虾苗每只重5克左右,经过两三个月生长,能长到1两重,增值10倍,净收益至少5倍。

    越是永续发展,越要和谐共生。屈耀明心里,还有一笔生态效益账。

    合作社员在生态稻田中工作

    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近两年,作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生产基地,通河县虾、蟹、鱼、鸭与水稻立体共作的种养模式风生水起,种与养相得益彰,为有机稻米再添“活”标签,销售价格攀升,供不应求。

    去年在黑龙江省农民丰收节上,屈耀明被评为“水稻大王”,生态稻种植更有底气了,今年合作社又新建起一个10000亩的现代生态高标准示范园区。

    “水稻成熟时,也是虾肥蟹美、鱼跃田埂鸭子壮的时候。”屈耀明对未来充满希望。

    丰收

    荒山变金山 郑民的致富“榛”经

    “一粒榛子两毛五,四粒榛子相当于一斤玉米。”初夏微风和煦,通河县富林镇三宝村农民郑民,站在自家郁郁葱葱的榛子林里,轻轻拨开树叶查看米粒大小的苞籽,眼中含笑,快人快语。

    郑民是通河县大果榛子种植第一人,这片230亩高低错落、树影婆娑的榛子林,曾是“起阵风就得吃口土”的荒山坡地。一棵榛子树,不仅绿了荒山,也让郑民鼓起了腰包。

    榛树林

    几年前,当郑民的榛子树进入丰果期,致富“榛”经便让村民们眼前一亮。他成立了合作社,入社农户347户,榛子种植面积达7500亩。2015年,通河县把大果榛子产业作为生态富民产业。如今,全县的山间坡地、百姓的房前屋后,一片片榛子林摇曳多姿、生机盎然,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

    “种植12万亩榛子树,就是新增12万亩绿色林地。”郑民说,一亩地能栽83棵榛子树,平均一棵树产干果5斤,每斤30多元且供不应求,亩效益比种大豆高20多倍。

    最让郑民欣慰的是,榛子树龄增加,榛子产量也逐年递增。30年后拔掉还会再生新枝,让家家户户都有了给子孙后代永续留存的“绿色银行”。

    采摘

    绿水青山颜值提高,金山银山价值提升。目前,通河已成为全国大榛子产业标准化示范县。每到8月榛子收获,也是“绿色银行”“提现”的季节。线上卖家打出“通河大榛子”的品牌,郑民他们的货就供不应求,每年不到元旦就销售一空。

    去年,郑民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干得更有劲儿了。现在他是远近闻名的“郑老师”,频繁往返各乡镇村屯,义务为农户讲培训课,现场解决榛子树生长问题,让致富“榛”经传得更远。

    村民刘阿姨特别喜欢雨后到榛子林里溜达。“以前这山坡地雨天泥水四处淌,改种榛子后,小雨不见水,大雨清水流。”

    吉尼斯最美稻田

    “吉尼斯稻香村”里的 “最美稻田”

    在通河县富林乡“吉尼斯稻香村”,5000亩有机稻田一望无际,嫩绿稻苗在粼粼波光中轻舞,这里被称为松花江流域“最美稻田”。

    稻田旁,一块刻有“荣获‘最多人一起插秧’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的石碑赫然伫立。“最美稻田”声名远播,国内各地消费者点名下订单。

    从铧子山倾泻而出的松花江一级支流林子河,浇灌着由865户农民田地组成的“最美稻田”。“吉尼斯稻香村”负责人李久明说,林子河流域,到处都有“最美稻田”。

    李久明出生在林子河畔的村庄。站在蜿蜒探入稻田深处的观景长廊,他感慨,河水越来越清澈,北纬45度寒地黑土上生长的稻米,越来越软糯香甜,通河大米的名气越叫越响。

    “最美稻田”,只是通河实现绿色有机水稻全域种植的一个鲜活注脚。

    作为享誉全国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县,近年来,通河大力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治理,松花江提水灌溉绿色有机稻田32万亩,高标准示范农田集中连片。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集成推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秸秆腐熟还田、水稻覆可降解地膜等新模式,农业生态日益向好,稻米美誉度不断攀升。2019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通河大米”跻身第37位。

    “在通河,‘最美稻田’没有边界。”李久明说。

    天地一根弦,江河日夜流。依江而兴的通河县,向绿而生,也完成了绿色超越。今年,通河启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他们知道,唯有生态高质量,才有经济高质量。以第二个百年为起点,惟愿江水浩荡,喜看万物欣荣。

    微信图片_20210615105151.jpg

    记者:韩波;摄影:荆天旭;视频:荆天旭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column.name} - 黑龙江新闻网
    重点推荐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