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深入落实省委人才振兴计划部署要求,聚焦服务产业发展,全力构建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才机制,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近三年累计培育“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产业人才2.1万人,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政府主导破冰 以优良生态提升育才动能
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总牵引”作用,聚焦人才发展需求主动破题,层层递进打通合作堵点,为三方协同育才筑牢坚实基础。授权松绑激活力。有序下放职能部门管理权限,让市属高校、职业(技工)院校、大型企业在职称评审和技能等级评定等方面拥有更多自主权,15家单位自主评审中级职称135人、18家单位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856人次。支持企业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中国一重、建华机械等企业评聘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13人。政策保障强支持。制定出台“鹤城人才政策2.0”,设立2亿元人才发展资金池,在重点企业引进急需人才、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遴选“卓越工程师”“鹤城工匠”及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157人并给予资金奖励。搭建平台促对接。积极融入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8所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建立装备制造业政校企技能人才培养联盟、燕山大学齐齐哈尔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合作平台,2025年签订校企合作协议12项。燕山大学选派227名研究生到中国一重、建龙北钢等企业实习实训,承接科研课题10个,帮助解决技术问题25个。

校地合作签署联合培养协议
联合院校冲锋 将课堂搬进产业链最前沿
积极对接省内外院校,以产业发展需求锚定人才培养方向,把教学场景从校园延伸到产业一线,实现“学”与“用”的无缝衔接。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市域内32所高校和职业(技工)院校紧扣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布局,新增焊接加工、3D打印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44个专业,校企联合开发工业机器人技术、生物制药等课程80门,50个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进入课堂,从源头确保人才输出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科研项目服务产业。依托地方产业资源,构建“团队+平台+项目”合作模式,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省级科技领军人才团队26支、“头雁”工作站67个,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14个,柔性引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农业种植等领域产业人才194人,争取国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省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67项。师资力量融入产业。推动教育端与产业端人才双向流动,遴选35名高校专家入驻装备制造、生物经济等重点领域企业担任“科技总师”,帮助破解研发瓶颈、优化生产流程;聘请143名企业工程师、技术骨干走进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开展实操教学、指导毕业设计,实现教师与“师傅”角色互通、课堂理论与车间实践无缝衔接。

举办“科技总师”校院企对接洽谈会
鼓励企业亮剑 把生产线变成人才淬炼炉
充分发挥企业实践育才的主体作用,让人才在真实生产场景中锤炼技能、积累经验,为产业发展输送“即培即用”的优质力量。协同攻关破难题。开展“企业进校园看成果、邀专家访企业挖需求”双向对接活动,精准衔接校企资源,促成东北农业大学与拜泉县大豆产业研究院攻克“湿法拉丝蛋白技术”瓶颈、齐齐哈尔大学与禹齐机械合作开发“3D视觉挤奶机器人”等科技成果转化52项,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攻关同频推进。实战场景育能力。整合企业和园区生产资源,建设中车齐车轨道交通装备实验室、齐重数控智能生产线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产教融合、职工技能等实训基地24个,开放生产线、研发车间作为实践场景,通过真实生产任务锤炼学生实操能力,实习作品经企业质检后可直接应用,形成“作业即产品”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就业闭环强衔接。推行“订单培养+岗前实训+直接录用”培养模式,引导企业主动与院校合作,开设“订单班”138个,订单招生培养3636人,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打通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就业通道,实现“入学即入职”。

机床产业学院学生在齐二机床工学院开展实习轮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