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佳木斯市将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建强队伍、完善培育、赋能产业的系统举措,探索出一条以人才传承促进非遗创新发展的特色路径,为边境地区文化振兴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
引才聚智,筑牢传承根基
立足地域非遗特色,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打出“项目+阵地+活动”组合拳,构建非遗人才集聚新生态。聚焦项目聚才。立足赫哲族伊玛堪、鱼皮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优势,申报认定国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6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8人。打造阵地引才。以建设“三江文化名城”为契机,创建非遗街区“油坊胡同”、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抚远市非遗体验馆等平台,吸引32名省级传承人定点开展传承工作。依托活动汇才。举办“佳木斯非遗文化节”“佳木斯非遗文创走进哈工大主题展”等活动,吸引上万名爱好者学习鱼皮画、桦树皮制作、艺术剪纸等技艺。90后赫哲族姑娘曹畅,潜心学习伊玛堪,扎根抚远市抓吉赫哲族村,成为赫哲族伊玛堪市级非遗传承人。
深耕培育,厚植传承沃土
构建“院校教育+师徒传承+社会普及”三级培育体系,进一步提升非遗人才技艺水平。院校培育筑基。用好市校合作,在佳木斯大学成立赫哲族非遗保护工作室,开设赫哲族传统手工艺课程,为非遗技艺储备青年后备人才。师徒传承固本。建立“非遗传承人—乡村手艺人—兴趣爱好者”传帮带机制,发展省级非遗工坊2个、市级非遗工坊8个,确保技艺薪火相传。省级非遗剪纸传承人杨双艳在同江市创办圆梦技能培训中心非遗就业工坊,开展公益性培训40余期,培训学员2000余人次。数字创新赋能。开发“赫哲云课堂”等线上平台,拓展传承渠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尤文凤通过《面对面》《赫哲语微课堂》等栏目线上讲授鱼皮画制作技艺,受众超3000人。
转化赋能,激发产业活力
以“非遗+”融合发展为抓手,促进非遗人才传统技艺赋能产业发展。打造“非遗+”品牌。推动非遗技艺与创意产业融合,聚力打造同江赫哲族鱼皮画、东珠饰品、嘎拉哈等18个非遗文创品牌,带动就业近9000人次,创造收益2000余万元。助力创业增收。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桂荣创办抚远市米比赫哲工艺室传授鱼皮画技艺,成功将下岗职工培养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年销售额达10万余元。市级非遗中药炮制传承人王建库设立非遗就业工坊,帮助同江市100多户农户学习技艺,人均年增收8万余元,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赋能文旅融合。同江市打造“赫哲故里”文旅综合体,将伊玛堪说唱、传统婚俗融入旅游体验,成立伊玛堪艺术团年均巡演超90场,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并开发非遗民宿、美食,带动村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