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教育部于2024年3月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旨在深化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以教育大模型等创新应用赋能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数字时代的高校党建育人工作,其本质在于实现政治引领与数字治理的深度融合。要以党建为魂、数字为翼,将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让红色基因在数字赋能中焕发新的时代活力。面对新机遇与新挑战,必须紧扣“机制创新”这一核心,探究如何借助数字技术重塑价值传导路径、优化制度运行规则,从而驱动高校党建育人体系实现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数字化的根本性转变。
场景化创新
高价值育人场景的精准设计与实效提升
高价值育人场景的构建,需以科学设计为根基、创新实践为路径。基于“价值引领与实效导向”的双重原则,遵循育人场景的设计逻辑,系统呈现适配不同教育需求的核心场景类型及其实践创新范式,为高校党建育人数字化转型提供可操作的行动框架。
场景设计原则:价值引领与实效导向的辩证统一。价值引领是高校党建育人场景的灵魂锚点。育人场景的设计必须超越技术工具主义的局限,回归“培养什么人”的本质命题。据此,战略价值契合、认知价值重构和行为价值引导构成价值引领的三维结构。具体而言,战略价值契合重在对接国家“五育并举”政策导向;认知价值重构着力打破传统课堂的“去情境化”弊端;行为价值引导聚焦性设计“道德两难情境”的决策场景,如模拟联合国会议中的国家利益博弈,通过价值澄清模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与价值判断力。
实效导向是高校党建育人场景效能的评估基石。实效性追求需要建立“输入—过程—输出”的全链条评估体系。需求精准度、参与沉浸度和成果可测度构成实效导向的三维层级。需求精准度旨在运用大数据图谱精准分析大学生成长痛点;参与沉浸度需要引入心流理论优化场景设计;成果可测度则要构建多维评价指标,将高校党建育人标准拆解为可观测的场景任务指标,实现能力可视化。
党建育人场景的创新实践。党建育人场景的创新实践需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使命,通过知识建构夯实理论基础、能力锻造强化实践本领、人格塑造培育精神信仰,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从场景类型与实践路径出发,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探索党建引领下高等教育的场景化革新。
其一,知识建构场景:红色基因与理论武装的深度融合。例如,创新开发“党史+专业”融合课程的党建特色,嵌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学习模块,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动态关联理论要点与现实案例,形成“学—思—用”贯通的场景链路。其二,能力锻造场景:党建引领下的实践赋能平台。例如,引入“双导师制”即专业导师+党建导师,在创新创业项目中植入“红色CEO培养计划”,强化政治素养与领导力,提升大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三,人格塑造场景:沉浸式党性修养与价值内化。例如,创新建立“党员成长档案”数字化系统,记录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理论学习等场景中的行为数据,通过AI分析生成个性化党性提升方案,引导学生在情感浸润中深化对党的宗旨的理解。
场景迭代升级的双轮驱动机制。在数字经济时代浪潮中,场景迭代升级已成为驱动高校党建育人创新的核心引擎。这一进程的持续推进,离不开“技术赋能”与“制度护航”的双轮协同。前者以智能算法、数据要素和数字基建突破物理边界,重构场景交互的可能性;后者通过规则优化、标准制定与治理创新,为场景革新注入确定性。技术破解“能做的极限”,制度划定“该做的边界”,共同构筑起高校党建育人数字生态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演进的动态平衡。
技术赋能作为破解场景限制的密钥,集成于智能感知、数据互联和虚实融合等三大层级。智能感知聚焦课堂表情识别系统实时捕捉学生学习反应,自动触发知识点回顾动画。数据互联以区块链技术构建跨校学分银行,记录学生在慕课平台、实训基地等多场景学习成果。虚实融合打造“穿越时空”学习体验。
制度护航作为构建高校党建育人可持续发展生态,聚焦于资源协同、质量认证和动态更新三大维度。资源协同机制助力建立区域党建育人资源云平台,实现名校名师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优质场景资源的辐射共享。当前,通过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成为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与此同时,质量认证体系重在制定党建育人场景建设标准,从目标适切性、交互有效性、价值渗透度等维度进行星级评定。动态更新机制驱动设立场景创新专项基金,鼓励党建育人团队每年迭代20%的实践内容,保持场景的时代敏感性。
高校党建育人场景的创新本质是育人范式的革命。当场景设计真正实现价值坐标与效能坐标的完美交汇,当技术赋能与党建育人规律达成深度默契,才能在虚实交融中培育出兼具数字素养与人文底蕴的时代新人。这需要高校党建育人工作以场景为支点,撬动传统育人的深层变革,在守正创新中深化高质量党建育人事业。
制度保障
构建适配党建育人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支撑体系
党建育人数字化转型需突破传统路径依赖,通过制度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实现深层次变革。可以从顶层设计、数据治理、资源保障、考核激励四个维度切入,构建制度保障的闭环逻辑:以战略框架锚定转型方向,以数据规则筑牢安全底线,以资源机制激活内生动力,以评价体系牵引价值共创,形成制度供给与实践需求的动态适配机制。
顶层设计与党建育人治理结构创新。数字化转型要求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模式。需建立“党委统筹—多部门协同—基层落地”的三级联动机制。顶层制定《党建育人数字化建设规划》,明确技术应用边界与价值导向;中部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教育资源、管理流程、评价体系的标准化重构;基层试点“数字党支部”等新型组织形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治理模式。例如,通过建立“数字化转型委员会”统筹协调,可避免重复建设并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数据治理与党建育人安全伦理规范。数据是党建育人数字化的核心资产,需构建“采集—存储—使用—销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例如,可以通过制定《党建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区分敏感信息与公共数据;建立数据调取审批制度,严防个人信息滥用;开发隐私计算技术,实现党建分析与个人权益保护的平衡。当前,不少走在实验前列的高校通过部署数据脱敏系统,既实现了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精准画像,又避免了隐私泄露风险,验证了技术合规融合的可行性。
资源投入与党建育人能力建设机制。数字化转型需破解“重硬件轻软件”的困局。应建立“财政保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虚拟仿真党建基地建设,同时引入企业共建红色数字资源库。更重要的是培育“数字素养+政治素养”复合型队伍,通过定期举办“AI+党建”工作坊、建立数字化导师制等方式,提升党务工作者的数据思维与技术应用能力。实践中,某地通过政企合作开发的“党史智能学习系统”,既降低了开发成本,又提升了资源覆盖面。
考核评价与党建育人激励引导机制。传统考核指标难以衡量数字化成效,需构建“过程+结果”双维度评价体系。过程层面关注数字平台使用率、党员在线活跃度等行为数据;结果层面考核思想引领实效,如通过大数据分析青年党员理论学习成长曲线。同时建立双向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党组织给予数字资源优先投放权,对积极参与的党员纳入“数字先锋”评选,营造一个党建引领、数字赋能、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苏州大学党委办公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