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刻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这一判断,深刻揭示出强大国内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基所在,是驱动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黑龙江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奋力推进经济循环高效畅通,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高质量振兴发展动能。”黑龙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要素高效配置,推进设施互联互通,将龙江打造为连接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战略枢纽。
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进展,彰显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经济总量看,国内生产总值持续稳步增长,经济体量规模进一步扩大,为超大规模市场奠定了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从内需结构看,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消费升级态势明显,内需潜力持续释放,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从创新动能看,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超大规模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长活力。从产业体系看,制造业根基稳步夯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增强,为超大规模市场提供了高效、稳固的供给支撑。我国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不仅规模巨大,且蕴藏强劲增长潜力,这是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
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应对百年变局的坚实依托。“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与任务,必须进一步激发和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这不仅是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巩固增强回升向好态势的迫切需要,更是从根本上塑造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的战略抉择。
全国统一大市场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动力根基。高质量发展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其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打破壁垒、促进竞争,使企业依靠创新与效率取胜,引导资源向优质主体集聚,从而在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在微观上激发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最根本、最持续的内生动力。为国内大循环激活内生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内需成为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堵点,让要素自由流动、商品服务高效流通,通过“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增长动力。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内市场,是掌握发展主动权、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石。它能为前沿技术提供广阔的落地场景,为战略性产业提供深厚的成长沃土,为经济发展提供创新活力。
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国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需要。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必须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好,增强我们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央已明确“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黑龙江应立足国家所需,聚焦畅通循环与提升效能,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实现高质量振兴发展。
筑牢安全基底,成为国内大循环的稳固后方。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通过深度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要让“龙江粮”装满中国饭碗,更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从“原字号”到“品牌货”的全产业链,提升在国内价值链中的地位。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在稳定传统能源供给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打通关键堵点,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开放枢纽。畅通物流通道,积极对接全国统一大市场规则,大力提升跨境基础设施效能。促进要素流动,破除制约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与全国统一大市场无缝衔接的营商环境,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
激发内生动力,增加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场景。推动产业升级,运用全国统一大市场带来的需求牵引,推动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围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现代农业、寒地经济等特色领域,大规模推动数智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成果的落地转化与产业化,以场景创新牵引产业升级。放大生态优势,成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实践样板。将龙江的生态财富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碳汇经济、绿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业,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强化区域协同,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支点。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动引领东北地区协同发展大格局,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与市场规则“软衔接”,促进创新要素与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共同打造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的现代产业生态,全面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