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新征程上,我们要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让龙江人民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既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必由之路。要运用系统思维、具备全局视野、秉持协同意识统筹部署各项工作,以美丽城市建设支撑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学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黑龙江省应立足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内部联系的基础上,依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细化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形成协调有序、功能完备的城市生态网络。
科技引领,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龙江“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全过程,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循环链条。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新增长极,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同向发力,为绿色龙江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提升生态宜居水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着力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
坚守底线,筑牢绿色发展根基。要确保生态廊道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大力推广“无废冰城”“无废油城”“无废林都”建设经验,因地制宜增加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绿道供给,推进绿地开放共享。
共建共享,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以哈尔滨为核心的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哈长城市群在教育、医疗、康养、文化、生态旅游等领域的深度协作与信息共享,全面提升区域生态效益和民生保障水平。
彰显独特生态魅力
黑龙江省拥有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平原等优质自然资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要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围绕“生态+”产业谋篇布局,谱写美丽龙江建设新篇章。
扩大优势,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黑龙江省创新推出林业碳汇“一张图”,通过系统整合森林资源监测数据与遥感技术,精准量化区域碳储量和碳汇能力,为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和市场交易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应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体系。
释放潜能,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深入挖掘黑龙江省冰雪文化与边疆文化、民俗文化的内在关联与价值潜力,促进生态廊道与景观廊道有机衔接,让生态文化资源变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消费体验。借助创意设计与功能改造,盘活低效闲置的废弃工厂、历史街区等“老地标”,将其打造为具有辨识度的生态景观“新名片”。
增强数字治理效能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互联互通,构建全域管控体系。坚持全省一盘棋,加快构建“天地空海”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推动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平台与城市智能中枢平台数据实时更新共享,形成上下联动、条块协同的生态管控新格局。
精准施策,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依托数字平台广泛收集居民在交通、环境、服务等方面的诉求,根据居民需求偏好动态调整公共资源供给,将简便、普惠、适老的数字设施嵌入居民日常生活。完善线上线下反馈渠道,提升响应速度,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节能低碳生活用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持续推进“光盘行动”。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引导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作者闫金红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调研小结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龙江“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全过程,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循环链条。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新增长极,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同向发力,为绿色龙江建设注入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