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高校思政教育红色文化的融入与传承

    □陈永生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宝贵教育资源。尤其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背景下,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养分、力量和智慧,推动其有机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变革,持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支撑,更具有区别于以往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引领学生在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根脉、丰富内涵、深厚底蕴、独特魅力的过程中自觉提升信仰、信念、信心,在丰富的理论滋养和文化滋养中逐渐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行动路向。

    拓展教学资源,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红色文化的融入与传承,应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构建系统严谨、层次分明的红色文化教学资源体系,奠定内容根基。因此,应着力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及内核凝练。以纵向时间线索为导向,开展红色文化的深挖深采,拓宽内容广度。红色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对这些鲜明独特的红色精神的起源、内涵、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阐释,用贯穿百余年党史的红色精神强化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用一路走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强化学生对“能、行、好”根本问题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政治自信;用这一路走来历经的奋斗足迹引领青年学生汲取团结奋进力量、勇担接续奋斗的神圣使命。以立体化资源体系建构为着力点,强化学生对教育结论的认同度与接受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抽象性特征明显,依托可视化、专题性、具象化的资源服务可起到强化知识理解与建构的作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高清扫描设备、虚拟仿真技术等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和聚合构建,打造涵盖文献层、数据层、影像层等在内的多个资源版块,对红色文化故事、历史文献资料、红色场馆和革命旧址等进行数字化转化,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强大的内容存储、内容分发、内容展示优势,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在线课程、数字教材、案例故事等加以凝聚,打造共享资源服务平台,并支持智能检索、动态更新、在线互动等,从而通过具象化、逻辑性、专题性的资源服务,增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解。

    创新教学手段,力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讲活讲透。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传承与应用,应创新教学手段,着力打造学生爱听、乐听、愿听的思政课堂,强化学生的理论领悟力和提高知识接受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共振和情感共鸣,真正释放红色文化的思政育人潜力。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强化视听供给。应用智慧教育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文本形式的红色文化转化为融图像、语音、视频、文本、动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复合内容载体,利用视觉、听觉的多维互动特性,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实效。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设沉浸式虚拟仿真世界,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让学生在沉浸式、仿真式学习中深化对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内涵、价值的认知与认同。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高度还原红色历史情景、革命战斗场景,通过再现那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政治记忆,让学生在“重返”革命岁月中沉浸式感悟革命先辈为践行革命理想与抱负作出的牺牲与奉献,从而更加珍视当下的幸福生活和和平岁月。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促深度参与。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红色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针对性渗透,减少供给偏差,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高效传播提供支持。因此,积极构建参与式思政课堂,将“满堂灌”改为“满堂学”,坚持将教师“导学”“领学”与学生“自学”“自悟”相结合。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以“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为主题设计开展项目任务,如乡村地区的红色文化调研、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旅游规划等,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序完成项目任务,在实地调研、资源挖掘、资源梳理中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在策划转型融合方案中自觉将文化认同转化为行为自觉;教师适时适当纠偏指导、组织规划和指导点评,帮助学生强化学习效果。开展实践教学,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落到实处。组织学生走进红色革命纪念场馆,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讲堂有机联动,坚持以物证为凭,结合情景再造和空间展陈,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体验、领悟、内化;组织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街道社区、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等提供志愿服务,让学生以实际行动诠释对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展现担当与责任。

    (作者单位: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