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红色文化在高校铸魂育人中的实践探析

    红色文化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育才的丰厚滋养。要让红色文化从历史和理论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动力,必须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内容供给立体化,让红色故事扣人心弦。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融入,应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可感、可知、可亲的生动故事。一是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各地都拥有独特的红色地标、革命人物和事迹。高校应组织专业骨干教师深入研究主流红色文化资源,系统梳理本地区、本校渊源深厚的革命历史。例如,挖掘本校创始人与革命事业的关联、寻找曾在学校工作或学习的革命先烈事迹、整理战争年代学校的迁移史或抗争史,将“身边的故事”编撰成校本读物、口述史、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红色基因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二是优化红色文化叙事体系。高校应改变单纯讲述事件过程的模式,着力刻画历史情境中人的抉择、情感与信仰,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挖掘,使红色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可学可做的榜样。例如,在讲述“飞夺泸定桥”时,不仅要讲行军速度和战斗过程,更要描绘22位勇士在湿滑铁索上、在枪林弹雨中的心理活动与坚定信念;在讲述焦裕禄时,不仅要讲他治理风沙的事迹,更要展现他作为一位父亲、一位丈夫,在公与私、大家与小家之间的感人取舍。三是引入对比与思辨,增强内容的时代穿透力。将红色经典与当代热点进行关联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其现实意义,深刻理解红色精神并非过时的教条,而是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指引个人成长的重要智慧。例如,将“延安时期的艰苦奋斗”与今天的“创新创业精神”相联系;将“长征路上的团结互助”与“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相类比;在讨论“人工智能伦理”时,回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创新传播载体数字化,让红色文化触手可及。当代大学生是数字原住民,红色文化的传播必须拥抱新技术,抢占网络育人新阵地。一是打造线上红色文化体验平台。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建模等技术建设线上红色纪念馆、革命遗址虚拟漫游系统,学生通过手机或虚拟现实设备,即可“身临其境”地走进井冈山、遵义会议旧址、延安窑洞,观看沉浸式历史剧,与历史人物进行虚拟互动。二是支持优质红色主题内容创作。高校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成立红色文化社团、举办红色艺术展览、开展短视频大赛等,鼓励学生运用其擅长的方式创作红色主题作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用青年喜爱的视觉语言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建设智慧思政教室。改造传统教室,配备多屏互动、即时反馈系统。在讲授红色历史时,教师可以随时调取海量数字化史料、影像,进行多屏对比展示;可以发起实时投票、弹幕讨论,支持学生实时发表观点,使课堂从单向灌输变为多向互动的思辨场。

    强化实践育人体验化,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实践是红色文化育人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亲身实践,红色文化才能从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信念和行动。一是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将课堂搬到红色圣地,精心设计研学任务,变“观光”为“研习”,让学生在实地调研和切身体验中领悟红色故事的厚重感;研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调研报告,产出研学成果。例如,组织“重走‘五四’路”城市徒步活动,带领学生在北京寻访陈独秀故居、北大红楼等,并安排学生在每个点位进行主题演讲和讨论;组织“寻访长征足迹”暑期实践,在行进途中开展军事地形学教学、野外生存体验等活动。二是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志愿服务活动。与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老兵之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学生担任讲解员、史料数字化志愿者,为老革命同志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务,将红色文化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中小学、乡村等开展红色艺术展演、红色文化宣讲等活动,让学生在红色文化传播中深化理解与认同,进一步增强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

    构建育人环境浸润化,让红色元素无处不在。校园文化是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切实有效促进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效果。一是打造红色校园文化景观带。精心规划校园空间,让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红色教育的载体,如设立革命人物雕塑、英模事迹文化墙、红色语录石刻;用革命圣地命名校园道路、楼宇;在图书馆设立“红色经典阅读专区”,在宿舍区建设“红色文化长廊”,通过实体景观,营造浓厚的视觉氛围和文化气场。二是开展系列红色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重要时间节点,形成品牌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五四青年节举办青年论坛和宣誓活动;在七一建党纪念日举办党史知识竞赛和优秀党员表彰;在十一国庆节举办红色主题艺术展演;在国家公祭日举办沉痛悼念活动,强化学生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三是完善“课程—科研—社团”协同育人机制。推动红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文科课程可结合专业史讲述先驱的探索精神,理工科课程可结合“两弹一星”精神讲述科学家的家国情怀,让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滋养;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专项课题研究,鼓励学生从跨学科角度探究地域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扶持红色理论类、历史类、艺术类社团,为其提供活动经费和指导教师,在学生的自发组织和兴趣驱动下积极开展各类红色文化活动。

    本文系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项目(NC25C284);西华师范大学2024-2026年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