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深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正面临一场由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数字音频、人工智能作曲、虚拟现实演出等前沿技术不仅重塑了音乐产业生态,也对音乐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谱系提出了全新要求。高职院校音乐教师作为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力量,理应主动拥抱教育变革趋势,将数字素养内化为自身核心能力,真正肩负起培养适应未来文化产业需求的创新型艺术人才的使命。因此,以教育信息化为驱动,提升高职院校音乐教师数字素养,关乎育人质量与专业可持续发展。
实施分层分类的精准赋能计划,夯实数字素养基础。提升高职院校音乐教师数字素养,首要在于实施精准赋能,构建“普及、强化、引领”三层递进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确保培训内容与音乐教师能力、需求精准匹配。普及层面向全体音乐教师,首要目标在于“扫盲”与“筑基”。各高职院校需聚焦智慧教学平台、在线协作工具、多媒体技术应用等通用技能的实操训练定期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培养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基本能力。强化层应当着眼于“融合”与“深化”,即为已有一定数字素养和技能基础的音乐教师开设数字音频制作、智能编曲等模块化专业工作坊,采用“校外专家传授前沿技术+校内骨干联结教学场景”的联合授课模式,确保高职院校音乐教师所学数智化技能能够直接应用于“和声”“配器”等具体音乐课程的教学环节。引领层致力于“创新”与“示范”,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方式,支持骨干音乐教师探索AI作曲、VR音乐教学等前沿领域,并承担相关教改课题,旨在产出标杆性成果,发挥其“以点带面”的辐射引领作用。通过这一体系化的设计,可有效推动高职院校音乐教师数字素养实现从“知用”“善用”到“创新用”的阶梯式成长。
建设虚实融合的教学创新工场,强化数字应用能力。数字素养的真正提升离不开持续的实践与应用,各高职院校必须打造集教学、实训、研发于一体的数字创新实践平台,为音乐教师提供将数字化知识转化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练兵场”。一方面,平台的硬件设备是基础,各院校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校内建设包含高保真录音、音频后期制作及虚拟仿真功能的专业化空间,为音乐教师开展实践锻炼提供全方位的物理支持。另一方面,平台的活力在于项目驱动,各院校应适时启动音乐课堂数字化转型专项改革项目,引导教师将平台资源应用于活页教材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创建等真实教学任务中,使其所习得的数字技术应用技能有的放矢。更为关键的是,平台发展需依靠跨界协同,各院校应积极推动音乐院系与计算机、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专业院系的跨界合作,共同开展如“交互式音乐装置”等跨学科研究,使音乐教师从技术使用者成长为项目主导者,在这一过程中其数字素养也将升华为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这一“空间支撑+项目驱动+跨界协同”的创新实践模式,能有效助力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将数字化理论知识切实转化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生产力。
构建激励与发展并重的长效保障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为确保音乐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持久动力,各高职院校需要完善激励、支持与评价相结合的长效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持续创新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具体而言,需要建立健全以价值认同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将数字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等与数字素养相关的指标纳入音乐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和绩效考核体系中,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音乐教师给予奖励,形成明确的价值导向和政策牵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组建由技术支持人员、企业工程师和骨干音乐教师构成的专业支持团队,建立即时响应的技术服务网络,同时积极培育音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经验分享和同伴互助,为全体音乐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组织保障;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以考察数字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实效为核心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学模式创新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实际促进作用,通过教师自评、同行评议、学生反馈等多种方式,为音乐教师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建议。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支持体系提供专业保障、发展性评价引导持续改进,这三方面的协同作用将使数字素养的提升成为音乐教师自觉、持续的专业发展行为,确保高职院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持续深化、取得实效。
(作者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