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大思政课”格局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新路径

    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其思政教育改革需顺应“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本文从资源整合、课程协同、方法评价优化、师资建设、实践改革五个维度,探索构建全景式、联动式、能动式、专业式、知行式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新路径,旨在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培养兼具职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实践参考。

    整合课堂内外优质资源,构建“全景式”思政育人体系。“大思政课”的“大”首先体现为资源与空间的拓展,需打破课堂、校园、社会、网络的边界,构建“四维一体”的“全景式”育人体系。在课堂资源开发上,要跳出单一教材框架,融入行业案例、大国工匠事迹、地方红色故事,实现“思政理论+专业场景”融合;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如用情境教学法模拟“职业伦理困境”等,让课堂从单向灌输变为互动共鸣。在校园资源建设上,将思政元素融入校园环境与文化活动,搭建思政文化长廊等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依托校园社团开展活动,让思政教育渗透学生日常,实现环境与文化育人。在社会资源联动上,建立“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联合地方政府等共建思政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强责任感。在网络资源利用上,抢占新媒体育人高地,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微思政讲堂”等,整合优质线上资源,实现混合式教学,让思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契合学生碎片化学习的习惯。

    重视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构建“三全育人”联动机制。“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在于打破思政课“单兵作战”模式,形成“思政课+专业课+校园文化+管理服务”的协同育人合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联动机制,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同频共振。从顶层设计层面,院校要建立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制度体系,由党委牵头,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其它二级学院共同参与,明确育人职责。在跨学科教研层面,要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的教研共同体,组织两类教师集体备课,挖掘不同专业思政元素,如汽修专业聚焦“工匠精神”等;双方相互提供支撑和案例,共同开发教学指南与教案,解决思政元素融入生硬等问题。从课堂协同层面,要打造“思政课引领+专业课渗透”的课程体系,强化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融入理想信念等教育;推动专业课课程思政,如计算机专业在课程中融入“网络安全法治”理念,形成全面育人格局。从管理协同层面,要打通“教学、管理、服务”育人环节,党委引领思政教育方向,教务处统筹建设,学工处融入日常管理,让“大思政课”覆盖学生全流程,实现全方位育人。

    优化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优化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职业导向、实践导向、过程导向”,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感。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实现“三个结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例如从学生熟悉的学习场景、校园生活、社会热点等现实问题切入,让思政理论接地气;结合社会发展热点,将“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等时代议题转化为教学内容,让思政教学跟上时代;结合行业转型趋势,分析“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伦理边界”“制造业升级中的工匠精神”等行业问题,让思政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同方向,增强学生使命感。在评价体系改革上,需建立“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打破“终结性考核”单一模式,将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一是关注学生课堂表现,通过其参与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展示等情况,考核思政知识理解与表达能力;二是重视实践成果,依据参与社会实践质量(如调研报告、志愿服务时长),评价思政素养实践转化能力;三是引入多元评价主体,除教师评价外,增加学生自评、互评、企业导师评价(针对实习期间职业表现),全面客观反映学生思政素养水平。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思政教学与时俱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培训+实践+教研”三位一体的成长体系。在理论素养与政治能力提升方面,要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院校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加“专题研修班”“党的最新理论政策解读培训”等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确保教师把握“大思政课”方向与要求。在行业认知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要推进“校地企”实践锻炼,组织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了解行业趋势、企业需求与职业伦理,将收集到的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参与地方调研,深化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增强思政教学针对性与说服力。在跨学科能力与协同育人能力提升方面,要搭建教研交流平台,成立“课程思政教研中心”,组织思政与专业课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设计研讨”“思政元素挖掘工作坊”,推动双方互学共进;支持思政教师与心理教师、辅导员协作,解决学生思想与成长问题,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打造“知行合一”育人新生态。“大思政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实现“知行合一”的关键环节。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实现思政与专业、实践与育人深度融合,构建分层分类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基础型实践,如“红色基地研学”“社会志愿服务”,培养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二是专业型实践,结合专业设计项目,如学前教育专业“乡村幼儿园支教”,让学生践行思政理念;三是创新型实践,鼓励参与“思政主题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创新与担当精神。在实践教学平台拓展上,构建“虚实结合、校地联动”平台体系,一方面,深化“校地企”合作,共建“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如与革命老区创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与企业创建“工匠精神培育基地”,提供线下实践场所;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虚拟实践平台,如开发VR红色展馆、职业道德模拟场景,弥补线下实践不足,丰富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闭环构建上,完善“导学—实践—反思—展示”流程,课前导学明确目标任务;课中组织实践,教师指导;课后撰写“实践反思报告”;最后通过“实践成果展示会”“思政实践论坛”等分享经验感悟,实现“实践—认知—再实践”的提升,达成“知行合一”育人目标。

    在“大思政课”格局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构建全景式育人体系、“三全育人”联动机制、个性化教学模式、专业型师资队伍、闭环式实践生态,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思政课的痛点问题,让思政课更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未来,高职院校还需结合行业发展与学生需求,不断优化改革路径,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与技能培养的同频共振,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从他们熟悉的学习场景、校园生活、社会热点等现实问题入手,通过具体案例和生动事例来阐释抽象的理论概念,使政治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贴近实际,让思政教育真正“接地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