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新时代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必须在教学全流程、多维度中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增强育人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过程融入,构建红色基因引领的思政课教学体系。红色基因的传承应贯穿于思政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全过程,构建以传承红色基因为鲜明特色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推动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一是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设计环节。根据思政课各专题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结合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与认知特点,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中的红色资源,并针对不同学生需求选择性融入红色资源,如针对理工科学生,重点融入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坚定学生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针对人文社科学生,则可侧重融入延安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引导其思考制度创新与文化自信。制定详细的红色资源融入方案,明确红色资源在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拓展各环节的呈现方式与时间节点,确保其育人功能的发挥。二是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实施环节。在教学实施阶段,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能共鸣、促思考的教学实践。构建沉浸式课堂:善用红色影视片段、历史情景剧、红色经典音乐、革命诗歌朗诵、人物故事讲述等多元化素材,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例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时,可组织学生排演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奋斗历程的情景剧,使其在角色扮演中深化理解。推动互动式教学:围绕红色主题,组织开展专题讨论、辩论赛、模拟历史会议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等技术复原重要革命历史遗址,建设红色文化虚拟体验馆,让学生“亲临”井冈山、遵义会议旧址、延安窑洞等历史现场,在具身体验中增强对红色基因的认同感。三是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反思环节。一方面,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成效与不足,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对各类红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鲜活的素材,持续提升红色资源融入效果。
全方位渗透,拓展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维度。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覆盖教学内容、教学载体与教学方法等核心要素,推动红色基因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优质基因,使红色基因融入时代新人的血液和灵魂。一是精研教学内容。教师需对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解构与重构,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可结合唯物史观,阐释红色基因作为先进社会意识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能动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可将革命先烈的崇高品德、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紧密结合,用以彰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伟大奋斗、伟大创造及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传承好红色基因。二是活用教学载体。用活传统载体,精心选取红色主题的优秀影视作品、纪录片、美术作品等作为教学素材,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吸引力;建强网络载体,依托校园网络平台、思政课微信公众号、在线课程平台等,建设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开设“红色云讲堂”“党史微故事”等专栏,推动红色学习常态化、便捷化;拓展实践载体,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组织学生赴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引导其在行走中感悟红色精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真实体验。三是优化教学方法。根据育人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助视听感知、理论学习、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专题讨论等方式,把抽象的思政课理论知识、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转化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深入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话,加深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识、接受和认同,并实现从知识接受、理论认知到情感共鸣、思想升华的转变。
高校通过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与崇高精神,促使学生将红色基因融入血液、融入灵魂、化为行动,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美育浸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机理与路径研究”(编号:2024SZ116)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