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析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度融入高等教育,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根本性要求。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单一的知识储备,而在于科技人才的综合性创新素养,这对传统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适应性与前瞻性提出了挑战。然而,人工智能(AI)的飞速发展与深度应用,为高校系统性推动创新人才培养范式实现跃迁提供了历史性契机,打造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育人范式。

    技术赋能,重塑“教与学”的传统范式。AI赋能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表现为对传统“教与学”的深刻重塑。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致力于实现因材施教的智慧型个性化教育中枢。对高校育人模式的主体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对高校同学来说,传统的“齐步走”教学模式正被颠覆。人工智能精准绘制高校学生的知识图谱,实现学习资源的个性化推送与智能化引导;虚拟仿真实验室则有效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了在高度逼真的数字环境中进行探索性实践的可能。学习过程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建构,实现了“精准化”与“高效化”的统一。对高校教师来说,人工智能成为提升教学效能的重要助力。智能学情分析、自动化作业批阅等功能,将教师从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将更多精力倾注于课程的深度设计、思想的启发引领与学生的个性化辅导之上。这不仅推动了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更促进了教育理念向人本化的深度回归。

    人工智能能力赋能,锻造“知行合一”的核心素养。如果说技术赋能解决了知识传授的效率问题,那么能力赋能则破解了创新人才核心素养的培育难题。人工智能推动育人重心从知识再现转向知识创造,满足了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核心,主要由以下两个模式体现:通过“人机对抗”模式,锻造批判性思维。面对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巨大信息流,高校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辩证思考、逻辑辨析与价值审视。在这种深度的博弈中,学生的信息甄别力、逻辑思辨力与价值判断力得到显著提升。通过“人机协作”模式,激发整合性创造力。人工智能作为强大的“外脑”,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创意原型。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重组与升华,将人工智能的计算优势与人的独立思考相结合,让学生完成从模仿到创造的跃升。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创造者和使用者,从而真正回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知行合一”的内在要求。

    生态赋能,构建“产教科融”的协同体系。AI赋能以数据和算力为纽带,构建了一个开放、协同、共生的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系统性地打通了长期存在于产业、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壁垒。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动态链接产业前沿需求。通过对海量行业报告、技术专利与招聘数据的智能分析,人工智能为高校提供了精准的人才需求画像,从而驱动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进行敏捷迭代,确保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同频。有效降低了学生参与前沿科研的门槛。人工智能以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模型推演能力,使得本科生、研究生能够更早地参与到导师的高水平科研项目中,在“做中学、学中研”,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为培养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宝贵机遇。

    三重赋能,科技造就“智启未来”的全新蓝图。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始于重塑“教与学”微观场景的技术赋能,旨在提升知识传授的效率与精度;进而深化为锻造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赋能,致力于实现从知识再现到知识创造的跃迁;最终升华至构建开放协同体系的生态赋能,从根本上重塑人才培养的组织范式。

    展望未来,这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变革,其意义远超技术应用的范畴。它深刻回应了“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积极拥抱并科学引领这场变革,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的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最持久、最磅礴的人才动能。

    本文系曲阜师范大学教改项目“面向艺术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视频案例教学研究”(2023jg4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