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瑞波 王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智慧结晶和精华。高校思政课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面对当前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时代背景,用数字化连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不仅是当前教育时代的要求,也是提升文化育人实效的必然举措。
数字化赋予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双向发展的技术支撑和价值实现维度。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认知特性、学习特征展现出愈发强劲的数字化趋势,该群体对网络文化的高度认同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机遇。数字化可以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由史料到场景、由碎片到系统、由单向到互动的转变,让尘封在博物馆、书卷里的文物、古籍真正“活起来”。
转化文化是建设数字化融合桥梁的关键。在资源转化上,高校要构建地域文化资源库,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四川美术学院依托研究平台,将大足石刻、民间美术等文化遗产进行数字扫描建模,转化为能看、能学、能玩的校本教学资料和数字博物馆,还出版著作来转化核心文化元素。转化不是添加更多的技术,而是把文化元素通过数字编码保持原汁原味,如把“长城”“悟空”等元素转化为互动式教学模式,让传统价值更易于被接受。
教学场景的“数字重塑”是增强教学“黏性”的“阀门”,“‘数字技术+文化符号’双向建构”正在重塑思政课课堂生态。华南师范大学通过全息影像打破物理空间局限,帮助处于不同教学时空的学生能“到”思政课堂来“与历史对话”,甚至与“历史人物”争论。清华大学将古代智慧具象为可触摸的历史实践,从而在思政课课堂上实现了“历史的在场”。西安交通大学用精细的图谱把复杂的历史知识具象化,从而让思政课的抽象原理具象可感。虚拟仿真技术打破了教学的时空局限,以“可视”的数字环境赋能思政课的沉浸式学习,以数据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赋能学生思政理论的具身经历。
数字化还让融合场景走出课堂,走进实践育人全过程。在协同联动上,许多高校把地方文化与阵地共建一个“同心圆”,把人才汇聚成一股育人新合力。有些高校利用全息技术打造线上教学空间、跨域共享,使优质文化资源成为“流量”“声量”。辽宁大学支持学生走出校门,通过“行走的大思政课”,在场馆参观与数字化线上联动,走出一条“学—思—践—悟—评”的路径。在实践创演上,高校一般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支持学生利用数字化绘画再现传统艺术、短视频解读传统礼仪,将文化创意成果纳入育人考评。
学生是融合实践的重要参与群体,其积极性和参与度决定了融合实践的成败。许多高校将传统文化和思政融合的相关互动活动嵌入校内某些数字化平台,学生通过这类平台上传分享学习传统文化的体会、数字创意作品,进行点赞、评论、打赏等交互活动,评价相关融合实践的作品和活动,形成交互文化。例如,某校“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中,学生组成小组申报非遗数字化项目,以录制非遗相关视频、创作非遗主题表情、设计非遗闯关小游戏等行为将非遗与思政中“树立文化自信”等内容关联,完成后可上传至学校平台展出或经平台酌情获得思政学分奖励。一些学生通过学校直播平台发布“学生讲思政故事”栏目,邀请学生以讲述家乡传统文化故事的形式,结合地方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录制一段思政短视频,通过“学生讲思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赋予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话语权”。
数字化桥梁即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需要从技术与文化协同的视角开展,增强其可靠性。教师建设方面,通过学科交叉建设具有文化素养、数字技术的教师队伍,解决部分教师文化素养不足、数字技术欠缺的问题。衡阳师范学院的教育家精神培育强师计划、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思政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评价考核方面,可通过建立多主体、多维考核机制,设置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践行三级指标,结合理论测试、参与活动、创意作品等进行考核,引入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衡阳师范学院生成的“‘文化素养发展图谱’成长档案”做到了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数字化技术应用要坚持文化价值理性对技术工具理性引领,不能使数字传播出现形象失真、内涵流失等问题,做到技术为王和铸魂固本相结合。
数字化背景为地方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从“地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到“全息虚拟思政课”、从“不同地域的文化共享”到“多样化育人成果评估”、从“地方文化的资源数字化建设”到“传统文化思政课融入路径”,数字化之桥正在让传统文化成为思政课的“新教材”,让思政课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大课堂”。未来,要进一步加强技术与文化的建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持续生长、让思政课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大课堂”,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坚定的思想信念。
[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化背景下巴蜀传统建筑纹样的挖掘和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2024PY90)”的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