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武 章黎黎
饮食类非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组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饮食类非遗传承面临人才断层、传承形式单一、产教协同表面化等挑战,亟须探索饮食类非遗传承的校园系统性传承机制。工坊式教学模式具有“学生中心、场景真实、做学一体”的鲜明特征,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理想路径。将工坊式教学应用于非遗传承,绝非简单地将课堂搬进工坊,更需要以系统性思维进行顶层设计的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进行全方位重构,构建起一个行之有效的活态传承新范式。
在课程内容建设上谋“实”,构建“文化为基、技艺为干”的工坊课程。各地饮食类非遗种类多、分布广、资源散,工坊式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系统性地整理与提炼饮食类非遗资源,从文化理论、核心技艺、跨界拓展三个维度完成对特定非遗项目的深度解构与教学重组。同步将散落的地方性知识,如地域饮食文化、民俗饮食典故、饮食哲学智慧、节气饮食规律等,系统性地整合到模块化的工坊课程。按照工坊教学的逻辑,每一项饮食类非遗技艺又精准分解为易传承的文化知识点、易教学的技术技艺单元,以及能阐释的科学原理。这一“解构—重组”的过程,将从根本上解决“为何而做”的文化溯源问题、“怎样去做”的技艺传承问题、以及“传统技艺如何实现现代表达”的创新应用问题。课程内容也将成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敬畏心、锤炼其扎实的职业技能与工匠精神,并激发其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资源基础。
在非遗技艺传承上谋“新”,构建“双师共导、数字赋能”的传授路径。技艺传承是工坊教学模式的核心,利用工坊教学的特殊性推行“双导师制”,建立由“非遗传承人”与“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传承人负责示范核心技艺、讲述背后故事、传递匠人精神;校内教师则负责教学组织、理论讲解、现代知识补充与方法论指导。二者相辅相成,确保技艺的原真性与教学的科学性。
此外,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记录传承人复杂手法或难以近距离观察制作关键技术,除了作为学生进行预习和巩固练习的教学案例,也建立了饮食类非遗的数字档案。
在实践教学上谋“动”,创设“项目驱动、情境真实”的学习体验。工坊式教学的魅力在于“在做中学”,必须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环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沉浸其中。依托非遗企业真实生产订单,实施项目制学习,以市场流行产品订单任务驱动教学。项目贯穿整个教学周期,学生可以在工坊完成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成本核算、生产制作、宣传推广等一系列任务,最大限度模拟真实食品工坊,通过情境代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传创能力,深化对非遗生态的整体认知。
在教育管理上谋“广”,建立“开放共享、学分融通”的运行机制。为推动饮食类非遗的广泛传播与落地生根,工坊式教学模式必须在管理机制上实现灵活性与开放性。打破专业壁垒,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工坊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或微专业,计入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学分银行”制度,认可学生在工坊中通过项目实践、竞赛获奖、创业成果所获得的能力与学分,激发更多不同背景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教学评价上谋“要”,形成“过程性、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传统的试卷考核无法衡量工坊式教学的成果,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工坊式教学模式更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增值评价,评价将贯穿于项目始终。重点关注学生在项目参与中的态度、协作、进步幅度、问题解决能力等。利用学习档案、观察记录、阶段性汇报等进行持续评估。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校内+企业)、传承人、小组成员、学生,甚至引入消费者评价,形成360度综合评价。
本文系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编号:YJJG2023002);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BZ25038);课程思政示范项目(BZ25019);科研创新团队(KYTD2023002)项目成果。
(作者李兴武系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教授;章黎黎系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