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新时代高校强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强化大学生法治教育,提升法治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强师资队伍,树立法治榜样。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就要教师立标杆、作表率,成为学生的法治榜样。教师尊法守法,言行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成长,促进师生共学共研,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教师要自觉学习法律法规,学习党的政策,不断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校园里,教师要带头遵守学校规章,做到严于律己,为学生树立守法典范。教师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遵法守法,遵守学校校纪校规,挖掘校园法治元素,将法律知识融入课堂,让法律走进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知识传递和运用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敢于依法维权,正当维权,要通过合法途径维护学生权益,让学生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引导学生正确维权、依法维权,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法治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教师要关注学生课余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推动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教师要时刻保持自律,勤奋好学,廉洁从教,公正执教,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具有扎实学识、阅历丰富的知识积淀,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做学法之师、教学相长之师和品行高尚之师。

    拓展法治内容,夯实法律基础。法治素养培育除了要提高教育主体的法治素养和教学能力,还有待拓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丰富法律知识,夯实法律基础。要落实必修法律教学目标。自1986年开始,法律课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必修课,从“法律基础”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再到“思想道德与法治”,内容在不断完善,“思想道德与法治”成为高等学校公共必修教材之一,高校要不折不扣完成公共必修法律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拓展专业法律知识。除了“思想道德与法治”,高校要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确定法律教学内容。比如,电子信息类专业,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农林牧渔类,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高校要将相关专业的法律纳入教育教学之中,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德技并修、尊法守法的建设人才。要强化权利和义务知识教育。一是在校学生权利和义务。学生在读期间,老师要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清清楚楚地告诉学生,做到依法办事、依规守纪。二是生活中权利和义务。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也应承担生活中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学校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地域条件、就业方向等有选择、有目的地选取相应的实体法或程序法开展教育教学,以实用、够用为度,避免法治教育内容大而全。要加强维权知识灌输。法治教育就要让学生依法维权、正当维权,不能盲目维权,更不能在维权中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浪费司法资源。

    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教育实效。方法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转换的中介。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常常采取法律灌输、疏导、案例引导、隐性教育、榜样引领等。法律条款灌输、违纪学生开导启发,法律典型案例的宣传启示,活动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传媒载体等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乐。教师通过身体力行、榜样示范,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通过真理、事理、情理、法理去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增强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还原为历史和现实中的真实“案例”,做到以“案”论理、以“案”说理、以“案”明理,让学生对案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案例选取要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启发性。教师先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研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扮演组织者、倾听者和协助者角色,然后根据一定的法理、道理、情理,对案例进行分析阐释,作出正误评判。教师要及时总结反馈,让学生从教学案例中有所获、有所得,进而提高学生法律认知判断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共建共育共管,增强教育合力。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离不开社会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育共管、有机结合,形成强大合力。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学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法治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法律援助机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监狱等单位合作,建立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使每个学生有机会、有条件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进法院检察院汲取法治实践养分。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安排地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理,到法律服务机构实习实训,通过与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面对面交流,增长法律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要广泛吸纳法治教育社会力量。学校要广泛组织和动员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辖区学校要与地方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部门建立法治教育网络,合作开发法治教育项目,学校定期邀请法律人员开展法治讲座,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真正得到法治洗礼,提高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要充分发挥媒体对学生法治教育影响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加强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引导和管理,弘扬法治书刊、期刊、法治网络游戏、动漫作品等,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学校要多开设法治选修课,吸纳从事法律事务的兼职人员授课、讲学等。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创新研究》(编号:25SKSZ067)。

    (作者谭乾权系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倩系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育学院讲师;罗观系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