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
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在“八个相统一”原则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其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同时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关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成败,高校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教育所传递的理论知识、哲学思维、立场观点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自主建构、主动内化才能真正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观念系统。因此,应抓紧构建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引导学生从接受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推动思政教育改革提质增效。
以主体意识培养为着力点,落实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主体作用与学习获得、个体成长、全面发展的内在关联,真正激活学生的主体内驱力,充分激发和释放其向上向好的潜能。因此,高校应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一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科学运用调研、访谈、观察、实验等方法,全面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愿、所需,在确立目标要求、制订考核评价方案、策划教育活动、开发教育课程、选用教育载体、统合教育资源等各环节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认可、关心和服务。二是积极建立有效的沟通表达渠道,畅通反馈渠道。鼓励学生通过学生代表大会、班会、校长热线等传统渠道,以及校园官网、校长信箱、融媒体账号等各类新兴渠道积极发表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建议与看法,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由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
以教学手段创新为着力点,关照主体需求。创新思政教育手段与教法策略,让学生在被动转向主动的探索学习之旅中体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育转型变革的重要切入点。因此,高校应以创新思维为引领,着力推动思政教育手段与方法“大变革”,将思政课堂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欢、乐于接受的德育课堂。一是探究式、启发式、体验式、案例式、辩论式教学法的合理运用相较于灌输式、填塞式、说教式的思政教育手段能够更好地释放学生主体的学习潜能。思政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开放性、合作式的思政互动氛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围绕思政教育主题和案例展开自由探讨、逻辑推演、道理剖析,鼓励学生用文艺表演、主题征文、调研报告、PPT、微视频、辩论赛等形式展示多元自我和学习收获。二是新兴数智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对重塑思政教育形态和主体关系可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智技术搭建沉浸式学习平台,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讲堂的有效联动,使学生具身参与专业实践、劳动教育成为可能,同时实现现实空间与虚拟革命历史场景的跨时空交互,带领学生主体瞬间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革命前辈跨时空对话,以“第一视角”在虚拟现实中亲历重要战役、重要会议和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自由沉浸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深刻感受与领悟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从而实现对思政教育知识的真信、真听、真懂、真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依托实时捕捉、无感采集等智能手段精准获取学生主体的思想动态、行为轨迹、兴趣偏好等多维度、多层次的数据信息,为构建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精准思政教育提供数据支持和实践指南。
以主体实践锻炼为着力点,实现自我超越。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政教育,要引导学生将自己领悟、感受到的观念、理论应用于现实实际,真正实现对人的主体性培育。思政教育中的学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培育主体性优势应坚持理实结合,引导学生在现实实际中检视自我、反思自我,强化与社会大环境的良性互动。其一,以实践宣讲为载体,挑选一批理论宣讲骨干,组织成立以思政理论宣讲为核心的学生理论宣讲团,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用“青言青语”强化自身理论认识,不断提升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让正能量、主旋律传得更远、传得更响。其二,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等组织学生赴红色圣地、偏远乡村等地开展志愿服务和劳动实践,引导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和青年智慧,为其转型发展、基层治理、脱贫攻坚提供多元解法,包括直播助农、技术推广、志愿支教、资源开发等各类活动,从而在基层转型发展之路上充分展现青年主体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系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