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往来更加频繁,物流业作为连接生产和销售的重要桥梁,其高质量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绿色环保理念将贯穿于物流发展全链条。因此,应将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于现代物流业,为物流产业提供新的运营模式,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
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夯实低碳转型基础。完善的物流保障体系是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底层支撑。数字经济驱动下,物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数字技术应用,都离不开政府、金融机构及社会力量的支持。激励政策建设。政府应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参与绿色改造、购买新能源物流车、使用循环包装,研究制定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减少碳排放;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智慧物流体系,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低碳物流专项信贷服务,通过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支持物流业低碳转型发展。人才及组织保障体系建设。行业联盟统一制定低碳物流设备使用标准、操作规范及碳足迹核算标准,并完善产业共享机制,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物流业配送质量及可持续性。企业设立可持续发展部门,负责物流产业低碳转型发展战略制定及绩效考核,并组织内部宣传及技能培训活动,向企业内部人员普及低碳物流理念及技术,提高其对物流产业转型发展的认知度。鼓励高校增设“低碳物流”“绿色供应链”相关课程,培养兼具物流管理与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绿色仓储系统,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仓储环节的智能化设备升级及能源结构优化是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物流业应改变“传统仓储单纯物品保管”的功能认知,将其作为节能降耗、提升产能效率的关键环节。完善绿色仓储体系基础。物流仓储选址应尽可能靠近交通枢纽,园区应保持一定绿化面积;厂房屋顶及墙体建设应采用保温材料,降低室内空调使用频次;适当增加天窗、透光屋顶的占比,并采用节能照明设施、感应灯具等,最大限度降低电能消耗。引入智能化仓储运营系统。采用高层货架、堆垛车、穿梭车等构建立体仓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用分拣机器人构建自动分拣系统,保障分拣效率与质量;使用自主搬运机器人搬运货物,同时满足智能高效、零排放要求。
推广使用绿色包装,践行循环经济模式。数字经济重塑了物流包装产业,可通过算法优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从包装设计、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监管,助力物流业低碳转型发展。低碳包装设计及应用。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扫描商品,智能化匹配材料、纸箱型号、包装方式,减少过度包装造成的材料浪费;生产并推广使用充气式缓冲包装材料,替代传统高耗材泡沫塑料,在满足物流运输需求的同时,方便后续包装材料的回收。循环包装共享体系建设。采用内置QR码、RFID标签的循环周转箱、托盘取代传统纸箱,物流人员通过扫码便可完成租借、归回操作,而内置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测位置、状态、温湿度等,实现精准调度。共建包装共享平台,物流企业可通过平台实现周转箱租赁,且平台可根据算法进行低碳包装综合调配,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消费者可扫描循环包装上的二维码获取回收指引信息,智能系统会根据消费者行为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正向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循环经济。
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提升绿色能源占比。绿色能源转型是摆脱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的有效路径。物流业应聚焦低碳发展,落实绿色转型发展理念,逐步将清洁能源转变为主流能源。提升绿色能源占比。逐步推进物流仓储园区屋顶光伏改造工作,利用太阳能板实现自发自用,多余电能可并网运行,降低对传统电网的依赖;配套完善储能电站建设,电价低谷时进行充电,电价高峰时放电,通过削峰填谷方式稳定电网。智能电力调度及管理。安装智能电表、传感器等设备,对各项电力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使其处于最优能耗状态;建设新能源快充设备,逐步完善换电站,集中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间长的弊端,并利用智能算法优化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需求调度,采取措施鼓励新能源汽车在低谷时段进行充电,在降低用电成本的同时,减少对电网的冲击。
数字经济发展为物流业低碳转型创造了条件,数字技术在产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物流企业应从物流规划、仓储、绿色包装及能源管理层面推进产业转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本文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科研项目“陕西大数据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性研究”(项目编号:SMXY202433)。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