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了高校辅导员的九大核心职责,凸显了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站在教育变革的最前沿,辅导员的角色内涵和工作范式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素养已经从一项附加技能跃升为关键职业能力。在实践进程中,持续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数字素养,是一项涉及理念更新、专业培训、资源整合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与辅导员携手并进,久久为功。
强化内外驱动,唤醒数字素养提升自觉。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应积极适应这一转型趋势,提升数字素养是必然要求。辅导员自身的主体意识反映着其对专业发展的价值认知,是提升数字素养关键的内生动力。因此,要通过内外联动,帮助高校辅导员提高数字感知力,增强提升数字素养的自觉性。
从外部来说,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教育数字化新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应具备的素养标准,要根据职业能力需要逐步明确。高校则要在制度上助力这一标准的落地,将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并通过校内媒体、工作会议等宣传数字素养的重要性,引导辅导员转变观念。二是建设数字校园,开展数字素养提升。高校升级教学设施,如智慧教室、线上平台等,推进辅导员育人场域线上线下双向延伸,增强辅导员培育数字素养的紧迫感。
从自身来说,一是树立数字育人意识。辅导员应认识到提升数字素养不是附加任务,而是应对数字原住民一代学生、提升工作效能的必然要求,教育数字化更是大势所趋,进而从内心深处认同数字技术的价值,有意识地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各个教育场景,具备提升数字素养的自觉性。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辅导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将数字素养作为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关注教育前沿动态、参与相关培训学习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完善培训体系,提供数字素养发展渠道。教育数字化趋势对高校辅导员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精准化的培训体系是核心支柱,能够为辅导员提供持续赋能和专业发展支持。为实现培训效果最优化,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的讲座模式,构建立体化、实用型的培训网络,避免数字素养培育成为理论空谈。
一是“线下+线上”专题培训: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数字赋能。高校可以在线上开展灵活性的专题培训,提供在线课程、直播讲座等,便于辅导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在此基础上,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线下数字素养培训,通过面对面深层互动,针对辅导员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开展理论讲授、实操示范与案例研讨,以全面提升辅导员的数字素养。二是分类培训:精准对接需求,避免“一刀切”。高校应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从业年限和能力水平等进行精准分组,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满足辅导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例如,按职业发展阶段划分,对于新入职的辅导员,数字素养培训应以线下实操演练为主,聚焦于学生管理、安全教育等日常工作中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对于资深辅导员,则可以通过工作坊、外出访学等方式,帮助辅导员掌握进阶或前沿的数字技术、形成数字化创新能力等。由此,高校辅导员能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培养方案,循序渐进提升数字素养。三是组建共同体: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共享交流。高校应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鼓励辅导员组建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的学习共同体,在同行交流、提问与解答中提高数字应用能力。在资源支持下,高校还应引导辅导员转换视角、进行学术研究,例如申报数字素养研究项目,在实践探索与理论升华中进一步提升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
综上所述,教育数字化发展潮流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发展要求,提升数字素养绝非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而是关乎辅导员职业发展、高校教育质量的战略之举。展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更迭发展及教育实践的持续探索,辅导员数字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也将不断丰富,高校要始终发挥引导作用,辅导员则要树立自觉意识,不断提升数字素养,二者将共同开拓人机协同、智慧赋能的育人新图景。
本文系西安体育学院教育学生工作课题研究项目“数智时代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5KT001)资助。
(作者丁晨系西安医学院助教;宋颖博系西安体育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