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懿伦
尤记得2024年国庆节牡丹江师范学院剧场里,《八女投江》剧目那两句对白:“乌斯浑河的水凉吗?”“10月的东北河水凉到了骨头里!”一问一答,发人深省。攥着朗诵稿的手指微微颤抖,喉咙里泛起酸涩。台下观众席,前排女生压抑的啜泣声混着秋风,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
那夜之后,“乌斯浑河的水温”成了我悬在心头的问号。
我曾经驻足纪念馆的八女投江展区,一双布鞋让我难忘——鞋面上细密的针脚间,残留着女战士最后的温柔,她们在那个深秋踏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把生命定格在保家卫国的战场。
我们以“东北抗联红色小镇”红旗村为原型,将牡丹江东北抗联主题陈列馆复刻的作战地图压在地形图上——那些血色标注如心跳,曾是战士用生命刻下的行军密码。展柜里锈迹斑斑的刺刀上,“誓与山河同在”的刻痕总在深夜台灯下发亮。这六个字化作我们调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系统的动力。当项目成果在大赛中崭露头角时,我深知,这不仅是我们团队的荣誉,更是用地理坐标向先烈递交的答卷。
牡丹江的初雪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暮色中,当我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时,教学楼的灯火次第亮起,宛如当年东北抗联密营里永不熄灭的篝火。作为未来的地理教师,我知道,我们这代人要传承的何止是历史?当我在课堂上展开中国地形图时,乌斯浑河不再只是一条蓝色曲线,而是精神长河;当学生们学习等高线知识时,红旗村的山梁便成了丈量信仰高度的天然标尺。
牡丹江的雪落了又融,融了又落,但东北抗联精神的火种永远不会熄灭。远处的山巅隐没在雪幕中,而我的心中却亮起千万盏明灯。我们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熔炉,青春的热血激荡起新时代的浪花,每一份平凡的坚守都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作者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