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传递和平薪火 贡献青春力量|“红色传承·光耀黑土”主题征文(在校大学生组)获奖征文选编·二等奖
    药香里的记忆与青春使命

    赵昕昕

    推开黑龙江中医药博物馆厚重的木门,陈年的檀香与旧纸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每周的志愿工作就从这里开始。这座博物馆,收藏着黑土地上厚重的医药记忆,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龙江医者悬壶济世的动人故事。

    在中国医学史展厅中央,是一套铜制药具。它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抗战时期东北抗联医疗用品”,每次看到这几个字,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校史展厅里那张泛黄的老照片:在密林深处搭建的简易药棚里,东北抗联卫生兵借着月光碾药。他们的衣服上沾满泥土,却依然一丝不苟地制作救命的药丸。中医药人用最传统的方式,守护着战士们的生命。

    在龙江医学史展厅,讲解员特意提醒我们注意文物扉页上那行铅笔小字:“甘草、苏叶、茴香,炒一小半,用白水煎至……”字迹娟秀有力,笔画间透着几分匆忙。“这不是普通的记录。”讲解员说道,“当年中医药学子就是以采药为名,为东北抗联输送药材和情报。他们背着药篓穿越日军封锁线,将止血的白及、退热的黄芩藏在野菜下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医药不仅是救死扶伤的工具,更成为了保家卫国的武器。

    作为新时代的杏林学子,我们要让历史的药香永远芬芳,让红色的基因代代相传。

    我的岗位在实验室里,在乡村振兴的义诊路上,更在每一个将中药现代化与红色传承相结合的创新中。当我操作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战争年代药方成分时,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的回声:这不仅仅是草木精华的萃取,更是一场跨越八十年的青春接力——当年他们用麻黄让伤员保持清醒,今天我们研究其抗病毒机制;当年他们靠双手制作传统丸散膏丹,今天我们以纳米技术提升药效。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这片黑土地赋予我们的担当。

    药香氤氲,历史无声。那些浸泡在苦辛中的草药,曾治愈战士的伤痕,也沉淀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而今,这缕药香穿越时光,萦绕在我们心头——它不仅是先辈用生命守护的薪火,更是一份催人奋进的青春使命。

    (作者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