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鑫宇
2024年金秋,我以黑龙江大学支教团成员的身份踏上饶河县大通河乡的土地。在这片曾浸染先烈热血的黑土上,我对“红色”有了更多的认知——那是英雄的鲜血,是不屈的呐喊。
博物馆的展柜里,东北抗联战士穿过的衣物正安静地躺着。讲解员轻轻掀起衣角:“这里面絮的不是棉絮,是晒干的乌拉草,战士们从草甸子上割来的,能挡风寒。”旁边一张泛黄的借粮条,炭笔写的字迹已洇开,却能看出落笔时的郑重。
那些曾经在书本里、宣讲稿里的文字,突然都活了过来。我终于懂得:红色从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是踩在脚下的泥土,是流淌在山河间的记忆。
这份觉醒像一粒种子落进心里。我开始迫不及待想把这些红色故事,讲给大通河乡的孩子们听。
我走上讲台,没有翻开课本,只是在黑板上写下persist(坚持)、brave(勇敢)、love(热爱)三个单词,举起一块不规则的树皮,说:“今天我们先不学单词,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知道吗?八十多年前的冬天,这片山林里的战士就是靠着它活下去的。”我把树皮轻轻放在讲台上:“那时候没有粮食,连冻硬的窝头都是奢侈品,战士们就把树皮削下来,放在锅里煮得软些,就着水咽下去。他们心里藏着一个persist(坚持),哪怕只剩树皮充饥,也没想过放弃。”我指着brave(勇敢):“天寒地冻,战士们手冻得像萝卜,他们还是坚持战斗,这就是brave。”有个孩子小声问:“老师,他们不怕吗?”我笑着指向love(热爱):“因为他们太爱这片土地,这份爱让他们变得无比坚强。”下课铃响时,没有人急着冲出教室,孩子们的眼睛里盛着我从未见过的郑重。
我更加认识到参与支教团“兴边富民”计划的意义。红色,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不仅仅是课本里的铅字,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信念,是刻在骨子里的担当。
白山黑水间的烽火早已散去,但红色的火种永远不会熄灭。它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在我们前行的脚步里,在新时代的征程里闪耀。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