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致敬峥嵘岁月 开创美好未来|“红色传承·光耀黑土”主题征文(中小学生组)获奖征文选编·三等奖
    父亲肩头的伤疤

    张珈豪

    我常问父亲:“您的肩膀和双腿的皮肤为什么不像我这样光滑?”父亲注视着我说,那是他的青春。

    1998年,父亲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他回忆说,当时松花江的洪峰像失控的巨龙,裹挟着泥沙与房屋碎片奔涌而来。父亲和战友们昼夜不息,像一枚枚倔强的钉子,牢牢楔在堤坝之上。休息的时候端着手中的饭,吃着吃着就睡着了。一阵呼喊,又把他们从睡梦中拉了回来,放下手中的饭菜,拍拍脸颊,继续抗洪。

    父亲说,最难忘的是一个深夜,某处堤坝突然决口,浑浊的洪水如毒蛇般喷涌而出,眼看就要撕裂堤防。父亲所在的小队接到命令,必须立即跳入急流中,用身体去封堵那吞噬家园的裂口。在入水的瞬间,刺骨的寒意像钢针扎骨髓,激流撕扯着身体。他们手挽着手,在激流中艰难地组成一道人墙,争夺分秒传递着沙袋。当洪水退去他们被拉上堤岸时,腿脚早已冻得麻木僵硬,嘴唇乌紫。就在那时,父亲受了伤。

    我凝望着照片中父亲那年轻而坚毅的脸庞,又抬头看看身边的父亲,心中渐渐明白:那伤疤,是一种名为“担当”的印记,由责任与热血镌刻,无声地烙在父亲的肩头。

    我轻轻抚摸父亲肩头的伤疤,指尖划过凹凸不平的皮肤,仿佛便能触碰到那些惊心动魄的过往,触摸到父亲那颗滚烫的心。我也悄悄在自己的校服内侧缝上了一颗小小的红星,那是属于我的隐秘印记,它像一粒火种,紧贴着我的心脏,仿佛父亲的那份勇气经它注入我的血脉。

    我虽年少,却已懂得:曾用肩膀扛住风雨的,有我的父亲,也有无数抗洪战士,他们的壮举会照亮我们往前走的每一步。终有一天,当国家需要我辈挺身而出,我也定能如父亲当年那样,毅然挡在需要守护的堤岸前方。

    (作者投稿时系海伦市实验小学学生)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