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致敬峥嵘岁月 开创美好未来|“红色传承·光耀黑土”主题征文(中小学生组)获奖征文选编·三等奖
    老油锯 故事多

    韩悦

    仓房角落的蛛网里,藏着个黑黢黢的大家伙,链条锈成了红褐色。我踮着脚把它拖出来时,铁链子“哐当”砸在水泥地上,惊得爷爷手里的喷壶都掉了。“这是解放初期的油锯啊。”他用袖子擦了擦机器上的灰,“比你爸爸岁数都大。”

    我蹲着看爷爷给锈死的齿轮滴机油。记得老师说在1948年的小兴安岭,伐木工人就是靠这样的家伙,给前线送去一车车木材。

    “你太爷爷是伐木工人。”爷爷扳动着油锯的拉手,链条发出“咔啦咔啦”的声音,像在说久远的故事。他从工具箱底层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穿粗布棉袄的人们围着篝火,中间架着的就是眼前的油锯。最左边那个高个子,肩膀上落着雪,笑得露出白牙。“那时候没有防冻手套”,爷爷指着照片里冻裂的手,“你太爷爷的手冻得像馒头,却能单手启动油锯。有次为了抢运木材,他在零下四十度的山里待了三天三夜。”照片背面有行模糊的钢笔字:“1949.4.21,支援渡江”。

    记得有一次我到马永顺纪念馆参观,玻璃柜里躺着一台锃亮的新油锯,旁边陈列着双补丁摞补丁的帆布手套。解说员说,这是劳动模范马永顺的手套。林区工人上山采伐,吃的是高粱米,住的是地窨子。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个采伐期,马永顺就伐木1200立方米,一个人完成了6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全国手工作业伐木之最。而当国家号召植树造林时,马永顺又从一名伐木模范变成植树英雄。

    当看到防火瞭望塔时,爷爷指着塔顶的太阳能板对我说:“以前的瞭望员靠煤油灯守山,现在有了电子监控,火苗刚冒头就能发现。”这时瞭望员叔叔从塔里探出头,手里的平板电脑正显示着林区实时画面。“这上面能看见每棵树的编号”,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绿色光点介绍,“这些是红外相机拍到的野生动物,去年冬天还发现了东北虎呢。”

    晚上我把捡到的松针夹进日记本,写下当天的感受:太爷爷的油锯切开了黑暗,马永顺爷爷的镢头播下了希望,而我们种下的树苗正在长成未来。

    (作者投稿时系伊春市丰林县五营小学学生)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