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助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本报记者 赵一诺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哈尔滨工程大学时,殷切嘱托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两载时光荏苒,学校以嘱托为航向,在思政铸魂、科技攻关、人才培育的赛道上全速奔跑。
铸牢精神根基 传承红色基因
初秋的校园,军号声与脚步声交织,大一新生军事训练如火如荼——这是哈工程延续哈军工传统的生动缩影。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精神底色,哈军工红色基因正通过立体化思政体系,浸润每一位学子心田。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9月7日晚,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剧场内掌声雷动,传承弘扬哈军工精神的大型舞台剧《杨士莪》迎来首演。这部由13个学院90余名本硕博学生自编自演的作品,以中国水声学科奠基人之一杨士莪院士为原型,再现他从少年立志到耄耋执教的报国历程。剧中“最后一课”片段,杨士莪院士与学生们深情合唱,不少师生热泪盈眶。老年杨士莪扮演者兼总导演、经管学院博士生焦文博感慨:“每一次排练都是一次灵魂洗礼,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杨士莪院士生平事迹,为弘扬哈军工精神尽一份绵薄之力。”
两年来,学校以哈军工精神、科学家精神为内核,打造思政育人矩阵。哈军工纪念馆成为师生必到的“精神地标”,校领导、院士、骨干教师带头讲传统、述初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吕开东表示:“我们始终牢记嘱托,为2万余名学生搭建起‘沉浸式’思政课堂,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哈军工精神,作出了新的贡献。”兴海学院2025级本科生喻鹏铨被一代科学家许党报国故事深深打动:“我要以他们为榜样,深耕船海领域,为海洋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聚焦关键技术 打造国之重器
“总书记的嘱托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导向。”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学院教授刘凇佐回忆起两年前总书记视察学校,依然难掩激动。他践行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带领团队在深海探测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去年3月,面对风高浪急的恶劣海况,团队自主研发的声学释放器在深海试验中大显身手,成功打造了万米海底“开锁”的“钥匙”,为深海科考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前不久,一个身形小巧的四足机器人紧紧“趴”在核电机组蒸汽发生器传热管上,将探头精准伸进管内,逐一采集传热管的健康信息。这是哈工程王刚教授团队等单位合作研制的四足传热管检测机器人,它实现了四足爬行与检测功能同步完成,这一科研成果已在核电机组实现工程应用,不仅大幅提升覆盖率,也有效降低了工期和维护成本。
智能学院蔡成涛教授团队的“船舶智慧之眼”同样亮眼。这套高分辨率多模全景视觉系统,融合可见光与红外数据,为船舶打造360度无死角观测能力,即便在黑夜、大雾等极端环境下,也能实现远距离目标识别,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海豚1”。
两年来,哈工程科技攻坚步履不停:自研关键技术助力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成功运营;“星海1000”极地探测无人潜器首次清晰地观测到海冰冰底形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哈工程不断亮出服务国家战略的特色名片。
创新育人模式 培育强国英才
近日,看到自己参与设计的中国首艘寒地纯电池推进内河船“领航之星”在松花江上成功首航,哈尔滨工程大学首批哈电集团定制化专班毕业生马弘章心潮澎湃。
2023年,研二的马弘章进入哈电集团进行两年实践培养,参与企业重点项目“领航之星”电动船动力系统的研究。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马弘章与团队为“领航之星”研发出全电力发动机“心脏”。
今年6月,他获得工程师职称证书,7月正式入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航空弹药研究院,成为该单位第一位“持证上岗”的应届毕业生。
黑龙江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霍慧介绍,今年共有包括马弘章在内的37名应届工程硕士毕业即获工程师职称。
这一突破得益于2021年成立的龙江工程师学院。由190名高校与企业专家共同评审,重点考查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哈电集团副总专业师刘克为认为,“认证将实践前置,让企业精准选人用人留人缩短了时间。”
2023年4月,黑龙江省出台指导意见,明确依托龙江工程师学院开展工程硕士工程师职称贯通认证,组建190位专家的评审库,涵盖12所高校、52家企业,符合条件的学生毕业即可成为“工程师”。2023年12月,黑龙江工程师学院正式获批设立,隶属省教育厅,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办学。
校企联合培养不断深化。学校与中船、中核、哈电等44家央企实施项目制贯穿式培养,将企业关键难题转化为攻关课题和毕业选题,以“三题合一”推动产学融合。聘请企业首席科学家、大国工匠等600余人担任导师,共同设计培养方案。
据介绍,该校毕业生主要投向“三海一核”及国家战略急需领域,近80%投身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学校将持续完善工程硕博士培养模式,让更多卓越工程师服务强国建设。
学校“大人才观”成效显著:2024年国家级人才新增74%,青年人才增长114%。兴海学院布局绿色智能船舶、可控核聚变等9个战略方向,通过“揭榜挂帅”选拔学子,推行“五个100%”培养模式;“兴海”教育大模型集成数万行业知识点、5000艘实船数据,助力学生“随时随地登船下海”。
暮色中的校园,军号再次响起,呼应着向海图强的初心。两载砥砺,哈工程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扎实实践,践行着总书记的嘱托,在强国强军的道路上奋楫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