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自觉将知识教育、价值教育、能力教育等融为一体。高校应遵循学生主体价值内化、共识重塑的内在规律,真正引导学生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卓越建设者。由此看来,厘清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间的内在逻辑机理和双向作用机制,是开展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基石,同时也能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
思政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作用路径
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培育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以其独有的政治性、教育性、思想性实现着对时代新人的价值引领、思想教化、凝聚塑造。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可依托其系统的理论体系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价值观塑造,同时还可依托其特有管理机制对青年学生实现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训。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培育具有高度文化自信自觉的接班人和传承主体,应从内容供给、完善管理机制等角度入手。
内容供给中实现价值观塑造。高校思政教育涵盖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治教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高校思政教师应坚定不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用正确思想引导学生;开展党史国情教育、社情民意教育,引领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自觉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主体力量和青年智慧。同时,为避免“理论悬浮”,高校思政教师可通过理论溯源、案例分析、经典诵读、议题辩论、逻辑演绎等进阶性的模块化教学手段;通过“场馆里的思政教学”“行走的思政教学”等,依托真实可考究的文物展陈、历史氛围浓郁的空间布局等使学生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等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根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法治思想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崇高思想品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可通过系统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教育逐步将思想教育、法纪法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渗透其中,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文化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哲学、科技、天文历法等各方面成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识水平、塑造健全人格。
管理机制建设中实现价值引领。高校思政教育通过规范化管理机制和管理文化,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治理、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训。因此,管理机制是思政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保障。课堂管理机制,高校思政教师可通过强化课堂纪律,制定成绩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强化学生对思政教学工作的思想重视程度。校园管理机制,高校可将思政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相关内容渗透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校规校纪校训之中,使学生养成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自觉和价值观念。具体而言,高校可在管理文化建设中坚持将党史文化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融入校园治理体系之中,将学生置于管理机制和管理规则的中心,从而强化学生对管理文化的遵从与认同,并逐渐在长期的制度规训中引导学生对主流文化形成应有的主体认知和自觉自信意识。
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路径
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转变与提升会加快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转型升级,使之更具针对性、亲和力、感染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将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的反馈、价值观念的更新变革、价值观实践的反馈意见等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
传统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享有绝对的主导权、控制权和话语权,在思政教育运行机制和接受机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被动者”角色。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传播、信息流动、内容分发方式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打破了思政教师的信息垄断优势和主控地位。置身于开放共享、实时更新的网络空间,学校思政课教育的供给权威和价值引领力受到冲击,同时师生主体间的信息差也被大大缩小。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顺应学生主体的多元价值需求和内容期待,主动变革育人理念,更新教育手段。
其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思政教师应由传统的单向性教学逐步转变为双向性、交互式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同时还应主动关注学生主体的信息反馈、学习体验、思想状态、实际受益情况等,为学生提供及时、恰当的纠偏,从而不断夯实青年学生在思政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主体应自觉强化自我在知识建构、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性身份的认知,积极通过课堂互动环节、课后反馈渠道等表达自己的合理需求,为教师提供了解自己、走近自己的机会。
其二,在深入了解学生主体的内容关切、情感需求、接受偏好的基础上,高校思政教师应以问题为教学切入点,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为核心,在总结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找出学生不同需求点背后的内在规律、普遍关注点,继而根据问题的紧迫性和难易程度制定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找到问题“症结”。另外,高校思政教师还应以方法创新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思政教学的吸引力。为更好地迎合学生主体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高校思政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案例探究、思维启发、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情境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知识内化和价值内化。高校思政教师还可融入课题辩论、实践调研、科学研究、比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启发、反思、对比、感悟中实现价值内化和价值认同,学会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从而让思政教学真正见功见效。
其三,高校思政教育还应积极创新教育模式。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满足学生对网络教学、网络话语等的接受偏好,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中应主动抢占网络阵地,依托慕课APP、网易云课堂、雨课堂等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同时主动应用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表情包、“网言网语”,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善用人工智能也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开展学情分析,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知识基础、学业表现、兴趣爱好等加以深入分析,继而为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提供数据支持,“搞活”思政课堂。高校可利用现实增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历史场景、历史事件等进行虚拟再现,不断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性。
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23SKDJ014)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