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人工智能引领高等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将推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智能+教育”改革试点,打造一批智慧课程、“人工智能+X”课程群,选树一批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构建虚实融合、“师/生/机”三元交互的教学新范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更需要利用好数字技术和智能科技手段,加快智慧课程的建设发展,实现教学氛围好、学生满意度高、育人成果显著的课程效果。
深度整合资源 推进教学内容智慧化建设
高校思政治课具有课程系统、章节完备、内容科学的课程特点。在智慧课程的建设中需要融合多模态资源的教育知识图谱,将知识点与多模态资源建立关系。根据课程需求完成知识图谱建设,将本校已有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结构化关联,实现知识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将资源知识化,实现“思政课教师+AI助手”与学生全天候互动,实时开展沟通交流、答疑解惑、理论辅导、实践指导。依托课程知识图谱,通过AI创设学习场景、分析学习行为、记录学习过程,并结合语义分析推荐相关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和自适应内容推荐,不断增强学习体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认同和喜爱,实现教学内容的智慧化。
提升学习体验 推进教学对象智慧化建设
高校思政课教学对象具有受众广泛、学科多元的特点,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将发生变革和重构,人工智能技术不再仅仅体现辅助的功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技术对教学模式策略与方法创新的支撑和引领成为典型特征。基于大模型的智能问答学习,AI可自动识别关键词,结合学生学习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问答服务,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实现教学对象的智慧化。
加强有机关联 推进教学场景智慧化建设
新形态课程支持以课程为中心,以知识点为核心智能化构建课程的知识地图和认知模型,实现课程的全部教学知识点与知识点教学认知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和评测方案的有机关联。通过AI赋能专题讲授、思政课社会实践、沉浸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推动课程教学与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第一时间将课程内容的最新成果深度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实现课程社会实践场景的数字化应用,拓展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的技术场域,通过思政课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进而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故事,推动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构建管理系统 推进教学管理智慧化建设
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建立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对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进度等进行全面管理。教师可以在系统中制订教学计划、上传教学资料、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学生可以查看课程安排、学习任务和成绩。系统实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教师授课时长、学生学习时间、作业提交情况等,方便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监控和评估。实现智慧平台的系统建设,通过AI技术实时把握学情、开展课堂管理、优化考核方式,让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不断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
强化数据分析 推进教学评价智慧化建设
大学教育强调过程性学习数据,通过对各类过程性数据进行综合加权分析,包括但不限于学习进度、学习习惯、实践能力等,构建全面考核体系,确保评估过程严谨可靠,从而实现考核闭环。通过智能分析,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评价反馈和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基于智慧课程已经建设完善的课程知识图谱,可以查看班级整体知识点分析统计,查看知识点平均完成率、平均掌握率、完成率分布和掌握率分布, 更好地呈现智慧化教学评价。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年度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G24DB129)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