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也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基础。在数字技术加速演进的今天,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凸显出数字化在基层治理革新进程中的关键地位与重要使命。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通过数据贯通、流程再造与机制协同,不断推动治理模式创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化顶层引领,筑牢数字治理的基础支撑。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需结合治理规律与技术特性,构建坚实的基础体系,为转型提供方向指引和组织保障。其中,把握转型规律、明确发展方向是重要前提,数字化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正推动治理模式从科层管控向网络化协同转型,在此过程中,需顺应技术发展与治理变革的内在规律,将数字技术与治理需求深度结合,确保转型方向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为基层治理数字化提供清晰指引。而完善组织体系、强化统筹协调同样关键,要推动治理主体从传统的“垂直科层”向灵活高效的“矩阵组织”转型,打破层级壁垒以提升响应速度,同时纵向推动“中央—地方—基层”数据平台一体化联动,强化政策传导和响应的主轴作用,横向健全跨部门、跨层级的常态化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破除治理碎片化,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

    构建多元协同格局,激活数字治理的主体动能。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需打破单一主体主导的模式,形成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共同体,凝聚治理合力。这需要搭建数据共享平台以打破协同壁垒,依托该平台将政府、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多元主体纳入数字治理统筹范围,打破传统“条块分割”的行政壁垒,通过平台实现各主体间的信息互通、资源互补,推动目标同向、行动协同,让分散的治理资源形成合力,提升整体治理效能。同时要建立闭环运行机制以提升响应效能,通过网络化运行,实现治理指令的纵向贯通、横向到边、基层动态实时精准反馈,形成“指令—响应—评估”闭环,借助数据赋能,让治理指令能够快速传达至基层,基层的反馈信息也能及时上传,同时通过评估机制不断优化治理过程,确保各项治理举措落地见效。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完善数字为民的实践体系。基层治理数字化的核心是服务群众,需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让数字技术真正惠及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这要求通过精准感知需求推动主动治理,借助数字技术将群众诉求以数字化形式呈现,让民生痛点得以量化与识别,依托数据模型将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预判,构建“需求感知—服务供给—效果反馈”的数字闭环,通过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把握提前布局服务资源,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同时要优化服务流程以提升服务效率,坚持用户导向,推行“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完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引入人工智能诊断能力,建立“需求感知、智能匹配、效果评估”的服务系统,提高办理时效与准确性,同时打造贴合基层工作场景、轻量化、易上手的应用工具,防止“数字形式主义”,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健全制度规范,保障数字治理的有序运行。制度是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需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规范数据使用、保障数据安全,确保转型在正轨上推进。这需要明确数据权责以规范数据管理,建立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厘清数据资源归属、管理和利用的权责,明确公共数据资源由政府代表国家依法持有,个人信息严格遵循“最小必要”采集原则,试行数据共享负面清单,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数据流转可追溯、可存证,让数据在规范的框架内流通使用。同时要强化监督考核以提升治理质量,整合多种监督力量,构建全流程、数字化的立体监管体系,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完善算法应用的伦理审查与透明度规范,明令禁止违法违规调用各类资源的行为,为数据安全流通划定红线,同时把数字治理绩效纳入考核、激励与问责体系,通过制度约束与激励引导,推动数字治理质量不断提升。

    防范风险挑战,确保数字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数据安全、算法伦理、数字鸿沟等风险,需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构建安全防护体系,由相关部门牵头细化针对数据安全、算法伦理等专项规范,实现技术防护、制度规范和文化培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护,守护群众隐私与国家安全底线;同时要平衡技术与人文关怀,坚持数字工具理性与社会价值理性统一,保留必要的人工通道,避免技术发展偏离为民初心,评价体系同时兼顾技术指标与群众获得感、社会认同度,防止治理“机械化”,让数字治理既具备技术优势,又充满人文温度。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不是单一领域的技术升级,而是涉及治理理念、制度机制、技术应用、主体协同的系统性变革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主体协同、为民服务、制度保障、风险防范等多方面协同发力。顶层设计的前瞻性关乎转型方向的科学性,需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统筹技术标准与治理需求。主体协同深度影响治理效能的释放,要以数据为纽带,激活多元主体的参与活力,打破条块分割壁垒。为民服务的精度检验转型的成效,需以群众获得感为标尺,让数字工具真正成为民生保障的“加速器”。制度保障的强度关乎转型的可持续性,要健全权责界定、流程规范的制度体系,筑牢数据安全与合规使用的防线。风险防范的力度则决定转型的稳健性,需在技术创新中守住人文关怀的底线,弥合数字鸿沟、防止技术异化。在这五个维度持续发力,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让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治理肌理,既提升治理效率的“速度”,又彰显治理温度的“厚度”,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的基层治理根基。

    本文系2023年度南充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NC23C2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西华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24SB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