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探索

    □陈艳婷

    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将高校思政教育从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教学形式,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大思政课”育人效果达成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作为一项旨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教育数字化已然对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进行深层次的系统性重塑,并将继续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高质量发展。

    刻画学生画像,锚定“大思政课”实践育人靶向坐标。绘制数字学生画像是“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基础工程。遵循“大思政课”理念,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借助数字化手段,通过多维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精准刻画学生画像,可打破传统实践教学中只能依赖教师经验粗略把握学生整体水平的局限性,实现学生数据的实时采集及可视化分析,为深化“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奠定基础。其中,从学生档案中,提取籍贯、民族、学习经历、社会关系等信息,初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从教学教务平台中,提取出勤率、抬头率、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奖学金获取情况等信息,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从团学平台中,提取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学科竞赛等信息,深入了解学生学习风格、性格特点,从而精准勾勒出个性化、立体化、动态化的学生画像,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锚定精准靶向坐标,提高“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拓展资源矩阵,丰富“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内容供给。开发利用数字资源是“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必备环节。数字化浪潮下,善用社会大课堂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数字资源,可打破传统实践教学中教学资源获取在地域与时间上的限制,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支撑,满足新时代青年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一是打造数字资源库。一方面,深度挖掘校内资源,将校史校情、优秀校友案例、校园红色文化等进行数字化转化,制作成微课视频、线上虚拟展厅、仿真实验、图文资料等;另一方面,广泛链接校外优质资源,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红色教育基地等建立合作关系,制作蕴含思政教育元素的动画短片、思政类小游戏、剧本杀等。二是搭建数字平台。平台可按照实践主题对数字化资源进行分类,每个主题下汇聚相关的视频资料、文献报告、实践指南、活动方案等,学生可通过关键词检索快速找到所需资源,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画像精准推送个性化实践任务包。

    创新互动模式,激活“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参与效能。互动模式是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核心要素。数字化技术为创新“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互动模式提供了全新可能,这有助于打破传统实践教学中高校组织困难、学生参与度低等桎梏,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深化理论认知、提升实践能力。一是建立参与式共创机制。设计阶段,通过数字问卷、在线研讨等征集学生意见,结合青年画像,确定实践方案;实施阶段,鼓励学生制作数字化资源,择优纳入数字资源库;总结阶段,开通匿名反馈通道,收集整理学生意见建议,让学生从“参与者”转变为“共创者”。二是搭建场景化互动空间。通过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实践情境。学生或化身为社区工作者,面对虚拟居民提出的现实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观察实施效果;或走进历史场景,与虚拟历史人物对话,在沉浸式互动中强化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三是构建多元化反馈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参与度、资源贡献量、任务完成质量等进行多维度量化评估,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通过正向激励、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持续参与热情。

    锻造教师团队,强化“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师资体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关键之处。只有建强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才能打破传统实践教学中社会支持薄弱、形式固化单一等弊端,推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走深走实。一是构建多元师资队伍。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一支包括思政课教师、思政教育者、党政领导干部、行业楷模、道德模范、革命老兵在内的“专职+兼职+校外”的多元师资队伍,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多方资源。二是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通过系统培训,让教师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虚拟仿真、在线交互等数字化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会运用数字平台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管理实践过程、分析实践数据。三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师在数字化实践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平台运营等方面的成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实践育人中运用数字化技术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师给予表彰。鼓励教师申报数字化思政教育研究课题,支持其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探索,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育人水平。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职院校红色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JK23BZJ026)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开放大学(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