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丽
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构教育生态,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的转型优化带来了历史性机遇。高校思政课亟须突破瓶颈,回应数智化时代青年学子的认知特征、审美偏好和价值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的转型优化路径,不仅关乎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指向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回应技术变革、坚守育人初心的战略使命。
人工智能驱动思政课教学范式转型优化的具体路径
智能教学助手为思政教师提供全方位备课和授课支持。在备课阶段,智能教学助手可借助自带的深度学习功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快速筛选并分析网络平台海量的思政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推荐更契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思政育人目标的内容,帮助其实现教学范式的转型优化;教师可依托智能教学助手的知识图谱技术,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和环节设计,以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授课阶段,智能教学助手则可以凭借实时答疑功能,针对班级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及时予以详细解答,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其自带的课堂互动管理功能还可利用语音识别和情感分析技术,实时捕捉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大数据技术辅助思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学情。教师利用大数据技术,可对学生线下出勤记录、在线学习时长、平台浏览轨迹、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维度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而后在算法模型的辅助下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生成一份可以全方位揭示学生学习习惯、知识薄弱环节及个性化需求的思政学习行为画像,精准掌握思政课教学效果;发现学生思政学习共性问题,对教学方案作出针对性调整,以提升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
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借助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将抽象难懂的思政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场景呈现,通过模拟历史事件或社会现实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直观感受和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时,教师可利用VR技术重现该场景,指导学生佩戴VR设备沉浸式“亲历”这一事件的发生过程,激发其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基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将数字信息叠加到现实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互动式学习体验。例如,在讲解某一政策时,AR技术可以通过三维模型展示政策的实际效果,为学生轻松理解并记忆该知识点提供便利。
人工智能驱动思政课教学范式转型优化的策略选择
合理规划技术成本。首先,分期投入。高校在引进人工智能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之前,可展开统筹规划,整合当前学校所拥有的各项设备,之后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和可投入的具体成本,按优先等级对所需的技术投入进行排序,分阶段完善基础设施,缓解一次性投入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其次,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与地方政府、教育机构、企业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寻求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技术支持,依据持续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范式转型优化的实际需求,共同开发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减少重复建设和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
加强教师培训和技术支持。教师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转型优化的核心主体,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为此,高校应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人工智能相关技能,并为其提供开展数字化教学所需的持续性技术支持服务。具体而言,组织专题讲座、工作坊和在线课程等培训项目,邀请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担任培训导师,为教师队伍提供从基础知识到实际操作的全流程指导;组建专门的技术支持团队,为教师提供实时咨询服务,强化技术应用效能。
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学生个人信息安全。首先,应用数据加密技术,对涉及学生隐私的敏感信息进行高强度加密处理,有效防止此类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其次,实施访问控制机制,通过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优化,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敏感数据,降低数据泄密的可能性;最后,制定完善的隐私保护政策,明确数据收集、处理和使用的范围和目的,以政策规范约束相关主体的数据使用行为。
(作者单位: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