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承载的理想信念、爱国精神等内涵,与“大思政课”的铸魂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其具象化、直观性等特点,更加契合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教育的接受方式和心理需求,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实现价值认同与行为践行的统一,为培养立场坚定、信仰崇高的新时代大学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不仅是赓续红色血脉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筑牢赋能之基
系统挖掘、科学转化、创新表达红色文化资源,是赋能“大思政课”的坚实起点。一是加强红色文化的系统性挖掘。高校可加强与教育部门、档案部门的合作,立足所在地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区域性的红色资源数据库,对区域内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重要文物、口述史料等进行系统普查、科学评估与动态管理,依据思政课教学大纲知识点与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对资源进行主题化、模块化、层次化分类(如理想信念类、爱国主义类、艰苦奋斗类、改革创新类等),构建精准对接教学需求的“资源包”。二是着力实现教学化研究与转化。建立由思政课教师、党史研究员、文博专家、教育技术研究人员构成的研究队伍,充分开发、解读红色文化资源中蕴藏的思政因子,萃取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意义,编制红色文化地方教材、案例汇编和教学指导系列作品等,将红色文化研究成果适时转化为适宜思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内容。三是注重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表达。打造虚拟展馆和虚拟体验项目,如重走长征路VR体验、云旅游革命圣地等;鼓励创作红色主题微电影、动漫、H5、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让红色故事“活”起来、“潮”起来、“动”起来,提升红色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激活赋能之核
红色文化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融入,并非简单的内容相加,要将其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深度创新。一是打造情境浸润式课堂。发挥红色场馆、革命遗址的育人作用,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堂”,将枯燥的知识传授转化为生动的价值塑造,让学生走进历史文化场景,充分感受历史的温度、感悟精神的力量。二是开展项目式学习。围绕“探寻本地红色印记”“解码一种革命精神”等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在自主搜集、整理资料、调查实践、分析统计、理性思辨、自我感悟的过程中深入理解革命历史、体验革命精神,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三是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学习强国等搭建红色文化专题学习空间,提供丰富的在线课程、数字展馆、史料库等思政教育学习资源,扩展育人空间;线下思政课堂则侧重深度研讨、实践体验与价值引领,实现优势互补。
拓展思政教育渠道,拓宽赋能之域
思政教育重在知行合一,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应扩展思政教育场域,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将思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完善馆校合作机制。高校应与红色场馆签订共建合作协议,合作制定教学方案、研发教学内容、培训师资队伍;构建“双师”教学方式,聘请优秀解说员、老红军后代等担任校外辅导员,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实“大思政课”教育力量。二是建设高水平实践基地。围绕重要红色纪念地,打造一批集教育、教学、实践、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支持高校在基地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等工作,促进产学研融合。三是拓展社会志愿服务。发挥学生专业所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前往红色场馆担任讲解员、档案管理员、活动服务员,在服务中受教育、长本领、践精神;利用暑期“三下乡”、主题党日团日等契机,设计“重走初心路”“探访革命老前辈”“红色文化宣讲进军营”等主题社会实践项目,带领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强信念、长见识、增本领。四是“点亮”家庭及社区红色教育。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组织开展“红色家风”传承活动、亲子共读红色经典、社区红色故事会等活动,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和红色家风文化,引导学生崇德向善、奋勇向前;发挥社区文化墙、文化活动室等宣传阵地的作用,用翔实的革命历史事迹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奋斗精神,营造社会崇尚英烈、学习英雄的良好氛围,凝聚育人新力量。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稳固赋能之本
红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应确立韧性发展理念,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教育、宣传、文化和旅游、文物等部门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明晰各方责任、制定各自任务目标,将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和思政工作评价考核体系,压实高校的育人责任。二是加大支持力度。高校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红色资源数字化、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吸引社会投资,为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三是打造高素质复合型教师队伍。高校在思政课教师招聘、培训和评价中加入红色文化素质要求,并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对在红色文化教学和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思政课教师予以表扬和激励,促进教师主动学习、积极实践;组织思政课教师前往红色教育基地进修学习,参加红色文化相关的学术交流,开展实践锻炼,提升红色文化素养;与文博单位合作培养具有历史、教育、传媒等多学科知识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壮大师资力量。四是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摒弃传统终结性考核方式,逐步构建涵盖认知理解、情感认同、价值判断、行为表现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育人成效进行跟踪分析,为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不断优化提供依据。
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让红色基因与“大思政课”在思政课堂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让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发芽、焕发新生。
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资助(2023QN164);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26GXSZ074YB)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