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亟须借助数字化技术挖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资源分散、参与受限、体验不足等潜力。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特别强调,要搭建“大平台”,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资源对接。这为数字化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政策依据。因此,数字化赋能能够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与吸引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
构建数字化资源整合体系,打破实践教学时空壁垒。开发多元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数字+”为切入点,挖掘多元素材构建特色资源,建立涵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成就、新时代精神等主题的标准化资源库。强化资源池动态更新。各高校可充分挖掘并借助数字技术对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行业发展成果等资源进行加工修饰,突出实践导向,形成地方特色鲜明的优质数字资源,丰富思政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汇聚整理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涵盖权威理论资料、教学课件、案例库、在线课程等,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凭借大数据监测资源使用热度、学科发展及学生关注重点,定期补充前沿内容,淘汰过时资源,保障资源品质。打造综合性数字平台。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应用场景,助力突破时空限制。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共享联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资源确权与高效流转。各高校既要强化云平台资源整合功能,又要推进高校间“云平台”联盟建设,还要拓展云平台实践应用场景,以实现资源互通,化解“信息孤岛”困境,将云平台技术用于社会实践。以此形成“贡献-分享-获取”的良性循环。此外,可开设线上国际课程或学术研讨项目,延伸思政教学的时空范畴,提升“三全育人”成效。这样既解决了单个高校资源不足的问题,又促进了区域间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创新沉浸式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参与深度。构建“虚实共生”的沉浸式场景。沉浸式教学的基础是“场景真实感”,需打破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通过技术赋能与场景再造,让学生在具象化场景中形成直观认知。如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还原重大历史事件、革命场景或重要决策现场使历史场景“时空重现”。也可以通过现实问题“场景投射”,赋予学生具体角色和任务,激发其主动探索的动力,以解决社会热点、民生议题等问题,通过“决策-反馈-修正”的循环,深化对政策理论的理解。还可以联合当地博物馆、红色遗址、生态保护区等,通过3D扫描、全景摄影等技术,打造“数字孪生场景”。建立“动态反馈”与“反思闭环”:沉浸式体验若缺乏反思,容易沦为“娱乐化体验”,需通过即时反馈、深度复盘、实践转化,让参与深度沉淀为思想深度。思政教师可借助数字技术记录学生在沉浸式场景中的行为数据,如角色任务完成度、决策选择倾向、与虚拟人物的互动频率等,生成“参与热力图”,以便通过实时数据的反馈量化学生参与的过程。也可以设计“个人-小组-集体”三级反思机制。个人层面,如要求学生撰写《沉浸式体验日志》,记录“最触动我的一个细节”“我的决策与现实的差距”;小组层面,通过线上研讨会分享角色感悟,碰撞不同视角;集体层面,邀请思政教师、行业专家点评,将体验上升为理论认知(如从“抗疫场景”反思 “中国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
打造数字化师资发展生态,夯实教学改革基础。构建分层培训体系。建立“基础-进阶-创新”三级培训体系:基础层针对全体思政课教师开展智慧教学平台操作培训,确保掌握在线签到、弹幕互动等基础功能;进阶层选拔骨干教师参加虚拟仿真资源开发工作坊,学习Unity引擎、VR场景设计等技术;创新层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与计算机学院、教育技术中心合作开展“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创新”课题研究。扩充数字化师资队伍。聘请行业专家、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组建“思政课教师+技术专员+实践导师”的教学团队。如加强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数字思政课”实践课程设计,指导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数字经济发展;与当地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共建“红色数字教育工作室”,邀请馆内讲解员参与实践教学点评,丰富师资结构。这种机制既解决了思政课教师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又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完善激励评价机制。将数字化教学创新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中给予倾斜。设立“思政课数字化教学创新奖”,对优秀虚拟仿真课程、线上实践项目给予经费奖励;建立“教学资源贡献积分制”,教师上传的原创资源被其他高校使用可兑换培训机会或科研经费。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资源整合打破时空限制,借助模式创新增强参与深度,依托师资建设夯实改革基础。高校应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用、育人为本”的原则,使数字化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持续完善数字化教学评价体系,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向更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2024年度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大思政’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践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4sxzz070)。
(作者单位:宿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