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也是引导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关键举措。唯有让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为什么工作”“为谁工作”的意义,才能培养出既具备职业竞争力,又拥有崇高职业理想的新时代青年,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以理念革新为先导,筑牢价值引领根基。高校应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育人属性,将价值引领贯穿于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流程。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规划职业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职业观。顶层设计联动:构建协同育人框架,将课程思政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三全育人”体系。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模块和考核标准,避免课程内容陷入边缘化、形式化的问题。同时,将大学生所处年级、学科与专业特点、行业整体发展状况等要素综合融入设计之中,为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科学化、系统化、具备可发展性的顶层设计。理念培训强化: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理念培训,强调职业规划不仅是谋职工具,更是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和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公共责任紧密相连。学校在思政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日常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地、有机地设计,形成理念培训的全方位强化体系。典型案例示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收集整理大国工匠、基层奉献者、行业创新先锋等优秀案例,通过课堂讲解、纪录片展播、榜样分析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的社会价值,激发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自觉意识,增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主动性。
深挖思政元素,构建“内容融合”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系统梳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各模块中的思政元素,形成“模块化融入”方案。职业认知阶段:融入“行业使命”教育,结合我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讲解各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国家建设中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在时代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在讲解信息技术行业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卡脖子技术领域的职业机会。自我探索阶段:通过职业价值观测试、生涯叙事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确“什么对我最重要”。例如在讨论“职业选择标准”时,引导学生平衡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摒弃“唯薪资论”的片面观念,树立多元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职业决策阶段:融入责任担当教育,结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介绍基层一线岗位、公益组织、艰苦行业的职业机会和发展前景,鼓励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体验式育人场景。改变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互动、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思政内涵。实践教学联动:与企业、社区、基层单位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体验日、基层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参与技术攻关,体会工匠精神;参与乡村支教,理解教育扶贫的意义。情境模拟教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职业伦理困境案例讨论,在讨论中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职业伦理的思考。如进行“当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冲突时如何选择”“面对工作中的不公如何坚守原则”等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明底线。搭建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设立定期评选“课程思政优秀教案”的机制,发挥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职业教育整体教学水平。
本文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5年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编号:GXKS2025FDY01)主要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