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用梦想绘就无声乐章
    绥化学院听障大学生的“三下乡”色彩之旅

    学生们在制作墙绘。

    青春洋溢的笑脸。

    □文/摄 张岩 本报记者 蒋平

    暑假期间,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龙江大地火热开展。乡村街道、青年农场、实验田……在这些充满活力的场景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站在脚手架上,将颜料调成溪流的碧、麦浪的金、桃花的粉,为村庄描绘出一幅幅斑斓的画卷。他们的工作场地格外安静,只有排刷划过墙面的沙沙声、指尖相触时的轻叩声,仿佛一首无言的乐章。

    这支特殊的队伍来自我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黑龙江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也是我省唯一一所招收听障本科生的高校——绥化学院,他们有一个温暖的名字——“润物无声” 听障大学生墙体彩绘志愿服务队。三年前,青年油画艺术家孙彪发现,这群听障大学生的艺术作品中蕴含着惊人的生命力,如何让这群孩子体会到创作的意义和乐趣,成为孙彪一直思考的问题。于是,他牵头成立了这个志愿服务队,并一直担任学生们的指导教师。

    随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开展,学校团委在与绥化各市县“一院一县一品”合作共建的基础上,以墙绘为载体,为听障大学生搭建起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用色彩和创意美化了乡村环境,更在实践中克服困难,展现才华,用画笔描绘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实践中的难题,往往比课堂上的创作更锋利。绘制的图案要结合村容村貌、结合农村现代化、结合时代背景。

    “连话都听不清,咋能画出咱庄稼人的心思?”某次绘画时,一位村民的话被助听器调至最大音量的潘世贤听到了。他没有辩解,只是连续两天蹲在田埂上,看日出时的露珠怎样从麦穗上滚落,看夕阳下农民怎样弯腰拾掇掉落的谷粒。第三天,当一幅“手捧麦穗的老人”出现在墙上时,乡亲们沸腾了。老人的笑脸与金黄的麦浪连成弧线,那是丰收的喜悦,是看到乡村新貌的欢喜。质疑声变成了点赞声,村民们连连伸出了大拇指:“好!”那一刻,潘世贤的眼中闪烁着泪光。他知道,自己不仅用画笔记录了乡村的故事,更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

    当红色故事、孝亲敬老、笔墨山水等内容呈现在不同的乡村墙面上时,学生们明白了,墙绘不只是技法的堆砌,更是对现实的共情——那些他们听不见的乡村故事,正通过画笔在掌心发烫。

    对于这群听障大学生来说,成长的真谛从来不是被世界听见,而是找到能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在学校搭建的社会实践平台上,他们用画笔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墙面上留下青春的印记,更在实践中找到了青春的更多可能。

    如今,这支志愿服务队足迹已遍布绥化周边县市区的十多个村庄。校学生会的荣誉展柜里,有村民们送来的锦旗,有学生们手写记录的实践感悟。志愿队里的孙可莹写道:“以前觉得耳朵是缺口,让我们封闭自己。现在画笔成为了出口,让我们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这个夏天,在明水县某村庄的墙面上,当墙绘的最后一笔收起,夕阳正好穿过云层,给整面墙镀上了金边。墙面上,春耕的牛、夏开的荷、秋收的谷、冬落的雪,都仿佛在光影里动了起来。村民们举着手机拍照,孩子们围着学生们转圈,学生们含笑的眼睛传递着奉献的快乐,这份快乐穿过泥泞的山路、磨破的手掌和挂满汗水的面孔,在此刻定格。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