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要闻关注
  • 国际国内
  • 龙江新闻
  • 民生关注
  • 经济农业
  • 文化旅游
  • 教育体育
  • 科技健康
  • 冰城声音
  • 法治在线
  • 数字报刊
  • 한국어
  • Pусский
  • 黑龙江新闻网 >> 教育体育
    新时代美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邹莎莎

    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中,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正持续地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从而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所提出的多元需求,将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应当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调发展。美育通过培养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提升学生情感体验与精神境界;思政教育则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树立理想信念,二者育人目标高度协同。从实践看,美育能以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将抽象思政理论具象化,同时增添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则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明辨美丑善恶,为美育提供明确的价值导向,形成互促共进的育人格局。

    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应科学规划美育课程布局,在增设美术鉴赏、音乐美学、戏剧概论等通识美育课程的基础上,推动美育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相关专业课程的有机渗透。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分析《黄河大合唱》的艺术表达与民族精神内涵,在《文学概论》课程中解读《红岩》的叙事美学与革命信仰表达,使学生在提升审美素养的同时深化对思政理念的理解。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学生审美需求调研与思政教育重点研判,结合重大节庆日、重要时间节点开发专题课程模块。同时,组织编写融合型校本教材,系统梳理美育案例与思政知识点的内在关联,形成逻辑清晰、内容严谨的教学资源体系,为课程融合提供规范依据。

    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高校应积极引入数字艺术、影视艺术等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以此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艺术需求。同时,推动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与艺术院团、博物馆、画廊等展开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定期开展“艺术思政实践周”活动,组织学生到合作单位开展研学,如在博物馆参与文物修复体验,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与保护传承的责任。在实践活动当中,需要突出思政教育的主题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实践,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红色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以活动为媒,培育浸润式育人场域。高校可打造“艺术思政讲堂”系列活动,邀请兼具深厚艺术造诣与人文情怀的专家学者,结合时代主题设计讲座内容。例如,在解析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时,既阐释其构图技巧与历史叙事的艺术手法,又深入挖掘浮雕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与革命传统,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英雄题材艺术作品的演变,帮助学生理解“英雄之美”的时代内涵。艺术赛事也须跳出单纯比拼技巧的框架,围绕“乡村振兴中的美育力量”“科技与人文的共生之美” 等现实主题设置赛道,在评审标准中明确“思想性占比不低于40%”,要求作品需附300字创作阐释,说明如何通过艺术语言传递思政内涵。比如乡村振兴主题赛事中,引导学生用版画形式刻画新农人劳作场景时,不仅注重构图光影的美感,更要展现“土地情深”的家国情怀,使赛事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载体。

    跨学科协同,构建育人共同体。跨学科教学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要建立“思政+美育”的协同机制。学校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2-3个“思政美育融合学分”,鼓励不同学科教师组建教学团队。要求团队每学期开展不少于4次联合备课,共同设计“案例库”,如通过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形象解析浪漫主义艺术与乐观精神的内在联系,用《千里江山图》探讨生态文明理念与传统审美追求的共生关系。为推动跨学科实践项目落地,应鼓励环境设计专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合指导“社区微更新”课题,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改造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将“共建共享”的社会理念融入设计方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美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属性。

    综上,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多元化的实践创新、浸润式的场域营造与跨学科的机制保障,能够推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育人合力,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也促进学生在审美素养与价值观念层面实现协同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

    扫码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2号,未经允许不得镜像、复制、下载
  •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 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黑网公安备 230102020100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