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东明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带来了新机遇,也标志着思政叙事与传播进入了全新阶段。人机协同的叙事主体编织出的全新叙事图景,不仅仅意味着叙事主体和创作主体由一维主体向人机协同的转变,更体现着叙事艺术与科技力量深度融合下的静态叙事向动态叙事的转变,是人工智能赋能下思政叙事与传播方式的实质性跃升与发展。因此,善用“科技新宠”讲好中国故事,筑牢文化认同根基,让中国故事实现全球化表达、分众化传播,具有时代意义和实践必要性。
精选素材,丰富故事内容。以故事化叙事为切口,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立足数智时代,思政教师要讲好中国故事,应重视对故事素材的选取与深入挖掘,重点选取有深度、有高度、有意义的好故事、好素材,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良好的内容根基。
明确故事挖掘原则。坚持熟悉性原则。中国故事资源丰富,思政教师在选取故事素材时应具备一定的洞察力、敏感性,选取有代表性且教育意义深刻的经典故事,利用学生对经典故事的熟悉感,有效拉近学生对故事化叙事的心理距离,继而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进个体的认知发展、知识内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坚持真实客观原则。中国故事类型多元,涵盖历史故事、文化故事、红色故事、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等,思政教师应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坚持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避免虚假编纂、片面引用,坚持传递真实的故事信息。坚持正面引导原则。思政教师在进行故事选取时应坚持正确舆论引导,坚持用正面故事、正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深挖故事“富矿”。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深挖历史故事。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古老东方的神话故事传说隐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着古代先民对理想目标的执着追求、勇于担当、敢于挑战、不畏困难的优良精神,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故事素材;“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文人文天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流传千古的民族英雄故事,是讲好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以实现民族独立的抗争故事的重要素材。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故事素材。从古代书法、绘画、戏曲、歌谣、诗歌、谚语、文学等领域挖掘民间故事和文人趣事;从蕴含思想智慧的算数、天文、农学、水利、建筑、历法等科学故事中掘取中国人民在历史实践中的聪明才干的素材。从中国现实故事中掘取素材。有勇有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李延年;隐姓埋名、不为名利的科学家于敏;默默无闻、泯然于众的张富清;深耕潜艇事业的黄旭华等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是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珍爱和平、志愿报国的宝贵素材。脱贫攻坚中脱颖而出的黄文秀;捍卫国家荣誉,坚持祖国至上、永不言败的中国女排;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华为科技,这些在各领域取得不平凡成就的当代奋斗故事是广大青年学子汲取精神养分的重要思想宝库。
创新载体,巧用数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是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创新思维为引领,推进故事化叙事与人工智能结合,重构与创新叙事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思政育人阵地。
故事化叙事向多模态、影视化故事叙事转变。其一,依托人工智能的图像生成和处理技术,以更为直观化、可视化的形式呈现静态的中国故事,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思政教育故事化叙事的育人实效。图像生成与处理技术可根据中国故事的具体内容、时代背景、故事风格自动生成、智能匹配与其相契合的绘画、动画等元素,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化、形象化的视觉感受,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故事、红色故事、新时代奋斗故事的魅力,增进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与认同。其二,依托人工智能的视频制作与编辑技术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融为一体,将各形态的元素加以汇总整合、自动编辑、智能合成,打造融视频、动画、音频、文字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视频作品,运用视觉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故事叙事向个性化故事叙事、互动性故事叙事转变。其一,伴随社交媒体、智能终端的发展,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能算法模型可实现对用户主体微观行为数据的搜集和分析,用以作为教师判断和考量学生群体对思政相关主题内容、故事议题的关切情况,为思政教师结合用户主体的故事学习偏好、学习需要提供“量身定制”的故事版本奠定基础,继而使得分众化、个性化故事叙事成为可能。例如,人工智能可基于学生的学习表现、检索记录、浏览时长等对学生进行“精准把脉”,提供与其个性化学习偏好相契合的故事作品,推动故事内化。其二,依托人工智能的非线性传播优势和互动优势,让学生直接参与故事建构,推动学生从受众身份向故事创作者身份转变,赋予学生更多的创作自由,增强其学习体验。例如,思政教师可在故事叙说中融入数字游戏、互动课件等,让学生以虚拟在场的方式参与到数字叙事场景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单向性话语输出向智能化叙事转变。故事叙事以单向性的话语输出为主,而人工智能赋能故事叙事,经AI软件的二次创作后,可实现对人类声音的智能模拟,既可让李白、杜甫、王安石、白居易等历史名人“出镜”讲解中国故事,还可以AI数字人的方式进行红色故事讲解,在跨时空对话中触发学生对这段共同历史记忆、文化记忆、集体记忆的回溯。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